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年会
  ┝ 日 程
  ┝ 会 议
    ┝ 博鳌亚洲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开幕式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2005 部长大会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中外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经济国际化中的跨国文化管理与培训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中小型高校发展战略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学发展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高中国际教育与双语教学论坛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闭幕式
      ┝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 图 片
  ┝ 图片库
 
   演讲人简介及讲稿
 
斯蒂文教授:全球化与转型中的中国身份

全球化与转型中的中国身份

Globalization and Transitional Identity

 

斯蒂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By Steve Kulic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ummary

Both authors and practitioners agree that ident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oth in enhancing and in breaking dow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Inaccurate identity attributions or undeveloped self-awareness are often reasons for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whether in global business, diplomacy or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ultures undergoing rapid development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 environment are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identity confusion.  Therefore, identity clarification during transitional periods or among transitional groups (graduating students, young white collar professionals)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 

各位观众、各位来宾,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但是,刚好上面有几个优秀的中教授谈了这么深的文化问题,我觉得作为老外我的观点可能太浅薄一点。

  我首先向大家致歉,我没有把我的演讲稿传过来。我有最短的简历,过去的46年,我在中国工作,生活在中国人之间。1979年我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主要观察家来到中国。许多中国文化的研究,包括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像林语堂教授关于西方文化的研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时间展开,我会简短的介绍,如果大家想有文字稿,我讲解之后可以过来拷贝。

  概括来说,现实中作为外国人来观察中国,的确存在着文化的冲突。我首先想讨论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因为我从事教育已经二十年了,教育如何对文化造成影响?在我们上外的文化研究项目里有43位学生,我自己的长项是研究跨文化,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在跨文化构成中,国家的文化起什么作用。

  讲英语国家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他们甚至都没有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基本的比较。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每件事情发生的剧烈变化。中国发展有很多悖论,比如说在跨国文化的学习和培训当中。就像有一句中国古训所说的那样,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文化体现出一种持续性。我在上海居住,我们能看到中国在过去12年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我的家庭也经历了这种剧变。

  任何文化和在任何教育体系当中这种变化都是正确的。我女儿要上中国的幼儿园,就必须得参加考试,因为成千上万的人等着要上幼儿园,但是,他们只有120个位置,因为要等待,所以他们就回德国去上大学了,这是相对的悖论。

  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文化基础。罗伯特写的一本书叫《知识如何累计》,这本书从技巧的角度达到对跨文化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借用一句中国的古训,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如果你教会人钓鱼的方法会让他受益终身,比给他鱼好。而钓鱼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他也需要不停接受更新的培训来提升其钓鱼的技巧,也就是需要更广泛的知识面来适应更变化多元的社会。所以,教育和教学并不是学会跨文化技巧的一种昂贵方式。

  中国的教育系统分为几个阶段,八十年代的时候,是一种灌输的语言方式,八十年代晚期,他们意识到只教他们语言而不教他们文化是不对的,就把语言和文化结合在一起教授。在九十年代末,2000年初,中国就更加注重将跨文化的因素加入到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去。所以,我想清楚的指出,如何定义跨文化非常重要。在英国大使馆的一本书里面指出,这是二十一世纪必须具备的技能。

  我下面来谈谈人类的认同感和文化的问题。我现在主要从事一个海外培训部的教学,这是一个在周末获取学位的项目,有来自各个层次、不同的背景的学生,主要是教一些白领在跨文化方面的一些技巧。我们现在来谈谈文化的认知系统,往往这些因素都被忽视了,什么样的文化行为可以被接受,我们实际上要做什么。

  我简短说一下我的一个研究生的研究,这是一个对于中国文化数据库的研究。他对于如何在跨文化当中找到自己的认同感,作了很广泛的研究,包括现代、近现代的家庭观念、个人观念。另外还有几项假设,我想提一下,他拿到第一批的数据以后,注意到即使是很年轻的白领学生,还是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意识,他们习惯将传统文化和社会的规则规范结合起来。我的研究生到所作研究的最后几条才提到自己,他们从来就没考虑过做这项调查的时候,应该把自己考虑进去作为一个主要的因素。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中国的白领或者蓝领赚更多的钱,而是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人。

  我们作了一项调查,这项调查是在两个年龄组之间进行的,调查的项目包括使用DVD的数量,DVD的标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更注重家庭等传统观念,他们对自己个人的认同感取决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另外我们还发现,对于“他们认为对自己的认同感有几个重要的因素”这个问题,结论是:不管哪个年龄组,他们更注重的前五项都是一样的,都是道德和孝敬、教育和个性。

  下一个阶段我们开始看更年轻的人,他们比较注重的是:要成为一个现代的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就要做自己的决定,有这个爱好,那个爱好等等。而28岁以上的年龄组,他们就会更注重他们的婚姻、父母以及其它相关的因素。其实,任何社会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优先次序会不一样。由于结婚了,人们就变得保守了。在中国文化当中,中庸之道、夫人之道对他们的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上海的这个调查组中,被调查的人中有30%是来自上海周边城市的人。所以,我们是抽样调查。我们来看看这个价值链。我们在作调查的时候,没有考虑人的性别,在1995-1997年的时候,正是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上海经济突飞猛进,个人的范围,左边的因素是代表更加独立,右边是代表更趋于传统和保守的方面,他们尊重父母,尊重传统。

  下一组结果和上一组几乎一样。从他们的数字和年龄来讲,这组调查的年龄是28-30岁,他们比较关心挣钱,然后建立自己的财富基础,他们仍然很关心家庭。但是,开始慢慢的考虑自己的利益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点,价值观在许多年里有所改变,在95年的时候,他们更注重对事业的雄心,2000年他们就比较注重生活的质量,能及时的享受生活,这是现在年轻人所追求的。

  另外一方面,对于个人的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下面是中国对于价值的研究。虽然我的学生很少说他们不会注重传统的孝顺,但是,孝顺和忠诚的比例却有所下降。但是,这种交叉暗含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确要考虑在被调查人中,不同的年龄组也有相同的内容,这之间会取得一个平衡。因为,三个方面对他们来讲重要性是根据年龄组的不同来区别的。

  谢谢!

<返回>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