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发表主旨演讲


25.jpg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发表主旨演讲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大家好。今天我虽然不能现场到会,但是我可以在云端做这样一个报告,题目是《新一波全球化的兴起,与中国当代人文教育的转型》,如果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并且成为其第143个成员算起,全球化在中国的登录已经超过20年,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GDP排名的飙升,更体现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们都清楚记得当北京奥运会与2008年成功举办之后,西方媒体曾普遍认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昔日的东亚病夫已不复存在,一个生机勃勃的东方大国已出现。显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而在这之后,先后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和进博会的巨大成功,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上海作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得到进一步确立。而且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以及全球化在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比如贫富等级加剧,自然资源的耗竭,民族国家疆界的模糊,以及文化趋同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被甩出了失业大军的行列。再者,全球化的到来也为新冠病毒肺炎全球性传播和蔓延埋下了伏笔,这便促使我们从事人文教育学者思考新的对策,究竟全球化是经济性上的一个现象,还是一个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现象?答案显然是后者。如果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的出现有不同的源头,它并非西方的专利群。确实不少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始之西方发达国家的话,那么确切的说属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那么文化上的全球化则依循另一条路线,它始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至少是起源之一。

  虽然全球化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将其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推向整个世界。因此,它一开始确实含有某种地方霸权的成分,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是一个率先发生在西方世界的现象。但是全球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并且经过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而,美国的近两届政府便逆历史潮流而动,高举起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大旗,试图全方位的制裁中国。面对这样一种情形,我们应该怎么办?既然美国高举反全球化和逆反全球化大旗,甚至威胁要退出国际组织,中国就应当争锋相对的坚持自己的立场,因为无论究其几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或是当下的政治经济实力,中国都完全有资格并且应当理直气壮的承担起新一波全球化的领军角色。在这方面,我本人在国际学界也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在这篇短文中,我从七个方面对全球化做了新的描述,并在国际学界发表了英文的论文,这七个方面是:

  第一作为一种经济一体化运作方式的全球化,第二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的全球化,第三作为一种金融市场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全球化,第四作为一种批评概念全球化,第五作为一种需求范畴的全球化,第六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全球化,第七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全球化。当然,全球化在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实现,必定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碰撞和交融,最后形成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态势。这一点尤其体现于文化上的全球化,以及文化上的全球化现象并非只是一种单向的趋同性,而更在于其多样性。此外,文化上的全球化也并非是单向的,而应当是一种双向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中国文化也应该在海外得到传播。

  尽管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一些变异,对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各种西方理论和文化观念进入中国后发生的变异见出端倪。因此,我们可以说全球化在中国的成功登录不仅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进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为中国的人文学科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毫无疑问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是一个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在这样一种变局之下,作为从事人文教育学者,我们应该有何作为呢?无容置疑,整个20世纪培养了一大批兼通中学和西学的人文学者,他们都在致力于引进各种国外的尤其是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人文学术理论思潮。因而,我们的几代人文学者都能够娴熟运用西方的理论观念和话语来阐释中国的现象。但这仅仅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以及由西方引进到中国,在新一代中国全球化兴起之际我们更关注的一个焦点已经出现的转向,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何以成功的向海外传播。

  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达了,文化和人文学术就自然可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但事实又是如何呢?中国的崛起反而更加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警惕,在经济上他们加剧了对中国的制裁,在文化上他们关闭了一些以教授中国语言和传播文化传播为己任的孔子学院,甚至拒绝发给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赴美签证,因而是的中国的人文学者认识到经济上的强大并非一定会与文化上的强势成正比。我们都知道当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世界上曾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苏联的文学和人文学科著作,并没有得到西方学界大规模的意见和研究,导致一些持不同政见的苏联作家和人文学者的著作,在西方世界备受推崇。这就说明,经济上的硬实力是任何国家都要去效仿的。而文化软实力则不然,它还有一种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特征。如果对方不认同你,就不会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引荐你的东西,甚至还会有意识的阻止你所在的民族文化的进入。

  因此,单单指望西方的汉学家来承担传播和推介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的重任显然是太过于天真了。我们都知道西方的汉学在本国也是十分边缘化的,另外除了汉学家本身所处的边缘地域外,汉语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再加之,中国文学和人文学术的深厚积淀,一个有着较高天赋的汉学家,往往要花上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掌握汉语的阅读和交流。而要达到用汉语发表著作的水平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期间,他们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而远离国际趋同作用。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一些国内的人文学者便想到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出中国的声音,甚至提出要建构中国的学术理论话语,这是十分重大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确实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被公认为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一点主要体现于近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它也开始逐步体现于中国的文化和人文学术在全世界的传播。

  最近10多年来一些国内知名学者的著作,在中华学术外语项目的资助下,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学界,但其效果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在这方面新一代人文学者应该是大有作为的。在当下的国内外知识界为人们谈论的最大话题之一,就是中美关系的困境和未来的全景。

  作为一位人文学者,我认为在当今新一波全球化兴起之际,每个国家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将我们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联通为一体了。可以说我们今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球村里,这虽然如安德生所言:曾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但现在这样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已经城等为名副其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彼此不仅分享福祉,同时也承担责任。

  就当今的国际关系而言,处于竞争的考虑,近几年的两届美国政府都将中国当做自己最强有力的敌人或竞争者,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但是我们都很清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并不一定阻碍得了民间的人文交流,因为世界上绝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如何化敌为友,变敌对性竞争为友好竞争,实际上也是一项技巧。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除了政府领导人和外交机构应付出主要努力外,人文学者也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中美关系的交往,难免给两国的人文学术交流蒙上一层阴影,但是作为人文学者我们能有何作为呢?我们能否在民间率先突破中美两国交往的障碍呢?我不经想起发生在50多年前的乒乓外交,这应该是人文交流史上的一个卓有成效的范例。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赴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中美两国运动员由于偶然的因素有了直接的交流和接触,此后中国政府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从而以小球带动了大球,最终促成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当然,这种人文交流绝不只是单向的,就在尼克松结束访华后,美国乒乓球队也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问了美国。毫无疑问,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依然不可否认,这一小球带动大球的人文外交事件,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的人文学者,我们在国际交流和对话中,不仅要对中国问题发言,同时也应该对全世界、全人类普遍存在并备受关注的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我前面所提及的,诸如新冠病毒肺炎的全球蔓延,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国人文学者的视角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建议,并贡献中国人文学者的智慧。

  不容否认,在过去100多年里,我们中国的人文学者确实在大量引进国外主要是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以至于一些西方的二三流汉学家的著作都可以在中国见到一本,相比之下中国的绝大多数一流的人文学者的著作都没有被引到英语世界,只有极少数可以直接用英文著述的中国优秀人文学者,在经过严格的评审和多次修改之后才勉强的跻身国际学术界,但发出的声音却是十分微弱的。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像过去那种,只能在书斋里从事我国狭窄领域的学术研究,而更应该做到全面发展,以及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呢?在我看来,其意并非是要有意的将各方面人才培养相隔开来,而是要形成一个综合的有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我们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五个方面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德的含义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同时也隐含着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有一种国家家国情怀,时刻准备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而不能成为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智的含义也不仅仅是学好本专业知识,而更应该要把握当代学术前沿的最新发展,以及本专业以外的跨学科知识,以及学文科的学生也应该有一些科学的实干精神和动手的能力。学理工科的学生则应该有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各种智能手机和微信的发达使得学生整天花在这上面更多的时间,很少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造成了眼睛近视者增多,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而我们强调美的方面,则主要是指对美的欣赏和审美判断力,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不少学文化的学生字都写不好,甚至写不出来,这显然是一种畸形发展。因此,适当地提高书法水平,掌握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还是必要的。最后就是劳,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有意识的做一些体力劳动,而是要在频繁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理解,只有做到这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我们才可能培养出致力于国际顶尖学术课题研究的学者,在人文学术方面培养出代表中国人文学术在国际学界发声,并提出理论建构的引领式人才。

  我始终认为,人文学术的研究应当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科学无国界,人文学术也应当无国界。西方的人文学术进入中国,中国的人文学术也应该走向世界。人文学术的国际化往往经历这样四个阶段,第一是跟着别人说,第二是和别人一起说,第三是与别人对着说,第四是带领别人说。现在我想应该是我们进入第四个阶段了,以及由我们提出一个话题带领国际上其他学者一起和我们讨论,在这方面新一代人文学者应该是大有作为的。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