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研究院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全球教育50人论坛顾问唐杰发表主旨演讲


24.jpg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研究院理事、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全球教育50人论坛顾问唐杰发表主旨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按照会议的要求,我就加快建设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在中国共产党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第二个问题当中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如何集聚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目前我们还是存在有一些分歧,解决实际问题重要?还是发文章重要?在这里我们用左图尝试做了一个相关的分析,最左边这条曲线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中间这条曲线是中国发明专利的增长,最右边这条曲线是发明专利当中对科学论文发表引用的变化,从中可以得到两个很清晰的印象:第一中国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创新,它表现出发明专利的增长已经超越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第二个就是发明专利解决实际问题更加依赖于科学,直接表现成为在发明专利当中科学论文引用量的上升。

  从深圳的变化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同类的情况,深圳七八十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增长,但是深圳进入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期间大概经历了15年左右,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深圳就开始出现了中间这条曲线,就是发明专利的持续增长。在这样一个发明专利持续增长进入本世纪初之后,出现了快速的上升,就是对右边这条曲线,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到目前为止,深圳市这个专利申请当中占40%,同时表现出中间这条曲线深圳扣除了PCT专利申请之后的发明专利申请是进入到2010年之后,或者在过去10年间出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深圳就成为了全球著名的创新中心城市。

  在这样一个创新城市增长当中,我们有一个判断是深圳正在从快速模仿者走向创新者,其中在非PCT专利当中,深圳在美国专利局、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公开受保护的专利做了统计,两年合计就是4万9千件,全国有14座城市在专利局有专利申请和受保护的公开的数据,深圳占全国14座城市总的比重达到了44.6%,是北京的1.6倍,是上海的4倍,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具有广泛的国际竞争力。右边这张图让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创新还具有一种浅知识创新的特点,这种浅知识创新表现成为北京作为中国创新最高水平的地方,它的科学水平最高,专利当中科学含量或者就是创新型专利的数量居全国之首。深圳曾经和上海创新型专利,深圳只是上海的一半。到目前为止,深圳和上海已经接近,所以创新型专利,深圳和上海相加相当于北京,构成了一种创新型发展。

  在这样一个发展当中,我们尝试做这样一个分析,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有纯粹的简单的技术过程,有企业创新的过程,同时有多元化企业在园区当中进行合作创新的过程,也有产业链创新的过程,在产业链创新过程当中可以分成行业和多行业,最后是国家层面。深圳的创新假如我们做一个描述,可能可以描述成为复杂的产业技术、多维、多层、多元化的一个高水平创新体系。在这样一个创新体系当中,我们做了一个分析,就是深圳的创新的来源是如何来的?这个图是过去十年,那么从第一张图开始,我们逐渐合并到过去十年的时候是我们认识到深圳的创新的来源,是主要来自于北京的,北京产生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到深圳来产业化。那么随着这样一个水平的提升,深圳就进入了一个创新型大学快速增长的过程,那么就构成了深圳的创新型大学和北京上海的大学合作,其实在这个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合作也非常密切。在我们看到最为密集的创新区域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不仅和上海,不仅和珠三角,而且和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创新合作关系,所以这是我们国内到目前为止创新最为发达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当中,就引起我们关注上海为代表的或者上海为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创新和深圳创新有些什么样的差异。我们Gephi软件做文本分析的时候,在过去十年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发现,这个发现是08年,整个长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核心,出现少数节点的一个创新网络。5年过后,就出现了众多节点,十年过后就出现了多中心,那么实际上当我们看到过去的产业、科学、基础都比较弱的台州,已经成为重要的生化产业基地,合肥成了重要的创新中心,包括南京、杭州就变成了一个多中心、高密度的一个创新过程。在这样一个创新过程当中,当我们进一步分析上海的创新和增长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基本的特点,长三角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只有2.2%,创造出的GDP占全国的24%,是10倍的概念。同时,2019年产生了22万篇科学论文、12万项发明专利,引起我们比较多的思考就是这是中国大学密集的区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密集的区域,是大学分层最为突出的区域,还有985、211的院校24所,普通院校173所,普通院校里还可以分成普通本科和技术大学。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可以把城市作为分类,有超大型的上海,也有合肥、杭州、南京这样的科学中心城市,也有苏州、无锡、宁波、台州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沪宁杭肥四大城市,它就构成了多元化大学、多层次城市、多样化科学知识,在城市之间渗透的一个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就构成了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学科,不同层级的大学有不同层级的人员。大学和企业、大学和城市就构成了一个个创新的节点。在这样的一个节点当中,我们想要描述这样一个过程,当创新成为一所大学走向一个产业应用的时候,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原创性基础科学,走到可以应用、可制造的转换。这样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可能到最后不要说一公里,可能最后一米的难题无法解决的时候,这样的创新可能都归于失败。所以在这样一个创新过程当中,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它有极其复杂的科学发现的问题,也有把科学发现变成一个可制造的原理性探索,也有变成一个公益性、性价比极高的产品研发过程。那么在这里头创新它就表现成为它需要顶天立地的人才。我们大学经常会纠结于要不要发最好的论文呢?看起来是要的,只有最好的论文、最高被引的论文它才能够捕捉到重大的科学发展方向。我们要不要培养最基础的产业人才呢?看起来也是需要的,当我们不能够解决最基本的产业基础问题的时候,科学是无法改造世界的。但是在现实当中,我们遇到全才是极其罕见的特例,那么我们培养的人才看起来都是分层多元的专业化人才,那么在这样一个链条当中,我们可以把这样一个问题像这样描述:教育既属科学,再返回教育的一个多层次、多元的描述。在这样一个描述当中,我们看起来要办好研究性大学,解决最高难度的科学性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办好理工类的技术大学,解决产业工程师问题。同时,我们要办职业技术大学,那么解决偏才的问题。同时,具有科学知识的能工巧匠高级技师,这是我们可能创新顶天立地的一个描述,在这样一个描述当中,没有一座城市,没有一座大学可以完成从天到地的培养人才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研究任务。

  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尝试把过去20年我国地区的创新做了一个分类研究,分成了纵向几个情景,第一个情景第一列看起来创新和多元性有关,有多个行业、多种人才、多种大学、多学科,它使科学能够更好地变成支撑专利的发现,比如第四列,在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多样性和科学之间如果二者之间有关,那么它就会因为科学就推动了多样性对专利技术的贡献。

  看到第五列,它是关于复杂性的问题,产业越复杂,它就越依赖于科学,最后我们回到第二类,我们想要描述的问题是这样的问题,在3千多项专利技术的发现当中,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类别,一个类别就是快创新、短平快,这样的创新来自于浅的知识,来自于相关,我们可以想到纺织和化学是相关的,化学和化工是相关的,化工和生化是相关的,可能一个纺织厂在江南,它就会走向逐渐升级,走向生化、生物产业。还有一类是不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突破性创新技术是多种学科的融合,我们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突破都是这种不相关的知识的跨界融合,这就是表现为UV,UV它是讲突破性的。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还看到一个S2V,就是半相关,半相关表明了一个从浅知识向深知识过渡的中间状态,这样一个中间状态我们在深圳的观察可能被描述为从模仿、跟随、走向突破性创新的一个中间状态,只有突破了这样一个中间状态,我们才有了更多的跨学科的创新过程。那么在这样一个创新过程当中,看起来我们需要的人才至少是要三类人才,一类就是能够捕捉未来科学方向的战略型科学家,还需要能够仰望星空,能够有丰富想像力的,解决重要创新节点的工程师,而不仅仅是埋头解决具体问题的,他能够穿透创新节点,解决重大工程问题。最后,实际上我们需要新的具有科学知识,充满想像力的工匠。

  最后做一个整体的小结,我们认为未来要建立创新高地,建设人才中心我们第一个需要企业的竞争性,企业的多元性,知识的相关性,同时需要大学之间的分工,需要城市的分工,需要形成一种能够上天揽月,也能够脚踏实地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它强调实践性和强调科学创新性,要形成一个大学体系的有效的整合合一,形成大学的分类,形成大学之间的合作,同时推动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创新协同。好,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