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秘书长刘京辉发表主旨演讲


9.jpg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秘书长刘京辉发表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校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大咖,我今天非常战战兢兢的站在这里,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我们这么高规模的一个聚焦主题的50人论坛,不过我是非常珍惜这次线下学习的机会,可惜一会儿我要赶飞机,48小时内返回北京,但愿不弹窗,所以我就安排第一个线下来发言,本来我准备的是比较泛泛的就是聚焦全球领导力如何面向未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我昨天晚上碰到原教育部发展中心副主任周满生,也是老朋友,我就请教他看看他国际化人才有什么高见,结果他把他的一篇文章发给了我,我觉得这个题目不错,那我有些观点也借鉴了他的这篇文章,但是这个也是我想聚焦一点,因为在座的刚才线上线下这么多的大咖,所以我就聚焦主题是重塑全球领导力国际组织人才胜任力培养。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联系和依存程度一日加深,在此背景下,各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已经成为制定国际规则、协调多边关系、配置国际资源的重要平台和机构。2012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向国际组织输送的人才数量太少,代表性不足,职位层级低,话语权受限,国家利益难以在各个领域深层次的得以维护,为了有效参与国际治理,我国以国际组织这一关键的参与路径,努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传播能力和后备人才培养能力等等各方面统筹协调能力的提升,由此国际组织人才与培养输送,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在我们教育改革以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特别后备力量的储存是非常重要的。

  新冠疫情以来,国际组织发起成立了一系列由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发展机构、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构成的各个灵活的开放的国际合作机制,也组建改变着全球治理的格局。比如在生态文明、数字经济等等、疫情抗疫这方面的合作。但是根据国际协会联盟2014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共有6万8千多个国际政府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来自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比较活跃的约有3万8千多个,这些国际组织覆盖了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环境、安全、贫困、人口、富裕、儿童等等,几乎所有大家关注的领域,成为左右世界局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一些非政府国际组织机构,在国际规则制定,以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维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与各种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度几乎处于中断状态,比如大名鼎鼎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就是ISO大家都知道的,ISO2000、ISO9001就是由该组织制定,中国其实是在该组织成立时就是26个发起国之一,但在1952年之前中国几乎没有参与该组织的任何活动,1952年该组织冻结了中国的成员国地位,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向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交涉协商才被重新恢复在该组织的会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们逐步恢复加入了国际共和国、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在内的各类国际和区域组织,并逐步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中国人在国际组织担任高精职务的人数随之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近几年。

  2006年来自香港地区的陈冯富珍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2007年2月沙祖康被任命为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2009年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高级别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12年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吴红波接替沙祖康,被任命为联合国副秘书长。2013年6月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当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同年9月鞍钢钢铁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11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现任北大的书记,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郝平副部长的当选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上首次由中国人获选为大会主席。此外,还有包括世贸组织、国际联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职位都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然而同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们所培养和输送的国际组织人才仍然是少之又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其中来自中国的国际职员数量非常少,不仅远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少,也落后于印度、巴西,包括塞浦路斯等发展中国家,甚至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我们提供的人员配额都难以完成,能够担任国际组织高管和技术专家的人数更是凤毛麟角。根据2019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报告,截止2018年年底联合国秘书处专业及以上职位中,中国籍职员的数量适当范围为169至229人,但实际职员仅有89人,距离底线还差80人,相比其他国家印度的职人数量适当范围为46至62人,实际职员数却是62人。英国的职员数量适当范围为83至112人,实际数为123人,就是突破了它的上线。在秘书处D-1以上的高级别职员中,美国42位,英国21位,德国16位,中国13位,印度12位,可见在联合国系统中中国籍国际职员实际比例远低于其应占的比例。高级职位数量相对偏少,代表性也有待继续加强。实际上国际职员受其所在岗位等因素的限制,能发挥的影响也是相对有限。而在选拔人员的过程中,往往又由相关负责部门自行决定人员选拔标准,并未严格按上述国际组织的条件遴选,因而能够通过国际组织选拔考试的人员也是少之又少。

  以兼职的方式在国际组织的决策议事机构任职,参与国际制定规则,以及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不仅能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为日后引进国际组织担任高级别职务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对此的鼓励和规范。另外,向国际组织派遣实习人员也是为国际组织输送人员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议事决策机构任职的人往往能够牵头或影响议程设置,牵头或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洞悉全球治理的最新动态,掌握国际组织的内部情况,并使我国发展理念融入相关领域的地区或全球发展,发挥一定的引领优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沟通与衔接机制,很可能这些人的工作游离于关键部门与关键决策之外,所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

  关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国际组织和人才作为篇名和关键词进行搜索的话,2006至2020年总发文量44篇,年度发文量均值约3篇,虽然我国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数量上呈现为增长的趋势,但该领域还未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比如说50人论坛大家关注的这些那不止,如果上知网一搜,那上千篇甚至上万篇的都有,引用的次数也很多,而在这个关键点上面是非常少的。

  2006年至2016年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相关文章仅有8篇,2007年至2013年一篇未见发表,2017年以后发文量有所增长,从每年5篇左右增长到每年10篇左右,2017至2020年共发表了36篇文章,是前10年发文总量的4倍多,这说明我国学术界对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的研究在较早的时间比较滞后。该主题在近5年期间才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并且热度在不断的提升。我国学术界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领域发文的趋势与我国从政策层面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总体政策与发展是有关的,是正向发展的。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向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后半段定义是我当时参与国际化板块制定的时候,就人才培养,我当时也参与了这个定义的一起讨论。之后国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响应国家规划,为培养输送更多中国人才进入国际组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仅拿教育部门举例,201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小组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参与实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政策,积极培养和推荐教育系统的优秀人才,到相关国际组织任职。2005年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2015至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提出配合国家战略和人才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等要求。国家留学基金委从2014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第一份《派遣实习生协议》,这是我在2014年在郝平副部长担任大会主席的时候,他见证我在巴黎总部和联合国教科文人事局局长一起签的时候,他们现在回忆起来还把它作为一个里程碑。之后我们又与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民航组织、国际粮农组织等等10几个国际组织签署了派遣GPO和实习生协议。从那以后,国家留学基金委每一年都发布一版国际组织实习项目选派办法,详细制定选派计划和条件,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资助,而且这个资助力度是远高于我们对其他的普通的留学人员的资助,因为我们觉得你作为国际组织,不管以实习还是访学的身份去,你要去交往可能比普通的留学人员要交往的力度、密度更要大,这个标准是远远高于的,我们向财政部作了解释也提供了说明,这个一直到现在实施下来,而且也允许各个高校自己学生联系这个实习岗位经过遴选选拔以后也给予相应的资助,所以这个力度还是很大的。

  2017年教育部引发关于教育部促进普通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通知等等,之后各高校现在160多所高校都或多或少设立了国际组织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项目和有关的规范。应该看到,完善国际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将有助于发现培养并选拔更多人才参与全球治理,为此因进一步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国际组织人才的鉴定,这个是周满生他们提出的对于国际组织人才鉴定上的内涵应扩大。二是对于国际组织选拔人才的方式,采取分类管理,以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的方式来进行。三是完善国际组织人才的管理方式和培养方式,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且给他们配备一些实践的机会,这个我们国家还是缺乏。比如你光有外语能力,光懂得国际规则,但是你没有在某个专业领域来深入体现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就是这种专业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要在不同的部门去实践。四是各高等学校继续推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从提升教师的能力到提供有关专门的课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新时期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应从以下入手,一从目标群体和人才去向两方面分析,新时期全球治理对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需求量,这个目标群体不仅限于国际职员、职业外交官、民间外事人士、去国际组织任职等等,这些应该更加宽泛,包括到经贸,从事外贸,从事其他文艺等等领域的这方面人才,所以都要有这方面经历。

  第二从人才数量方面分析现有国际组织国际职员的状况。

  第三从联合国职员素质要求,国家对全球胜任力人才素质要求和未来变化需求三方面加强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

  第四从四经八纬(音)的基础能力出发,规划左轮和右轮两个队伍实现双轮驱动,利用好全球治理平台,并实现以国际组织秘书处为代表的左轮和以国际组织治理层机制右轮双驱动,两支队伍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从两支队伍目前人员力量发挥效能来看,中国利用好全球治理平台和有关机制的空间还很大,“四经”(音)是指适应大变局的战略领导力,领导者应同时具备四力:领导力、执行力、创造力、影响力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全球胜任力是认识和了解自我与世界的洞察力,跨文化沟通,说服和谈判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与全球领导力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既包括中国组织与个人在新时代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思想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执行力,也包括中国政府、国家组织及个人与全球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文明、各宗教及各党等其他类型的组织进行有效沟通深度合作,共同塑造人类美好未来的能力,实现全球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