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大儒心理创始人、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发表主旨演讲


5.jpg

大儒心理创始人、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发表主旨演讲


  谢谢主持人的介绍,我是徐凯文,我在北大学习和生活工作了20多年,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疗愈青少年的心灵》,我是一个心灵咨询师,也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从业25年了,现在我的来访者70%到80%都是中学生,甚至是学生。总体上来讲,这25年来,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我们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我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用房间里面的大象来比喻这个状况,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数人都身为父母,我女儿高三,现在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但是每个人都是从高三过来的,为什么现在的高三压力尤其大,上周有一个领导的孩子崩溃了,拒绝上学,是北京很著名的一个重点中学的孩子,我现在说的是一个最不严重的个案,我说怎么了,他说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考的还不错,平均分80多分,但是我旁边的同学考了90多分,他就觉得自己没有考好,然后一下子他就觉得我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这个样子永远都是倒数几名,怎么办,我要说的是现在学生的压力,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心理健康问题是结果,不是原因,如果我们不去处理原因,那结果会越来越严重的,这头已经闯进我们房间里的大象,正在肆意的踩踏或者是蹂躏我们的孩子。最严重的情况是什么,去年的数据,24.6%的青少年抑郁筛出率,不管怎么样,我们面对事实,事实就是这头大象,你去问问孩子们,有多少人是快乐的?有多少人是一点都不抑郁的?还有,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时点患病率达到了17.5%。我是70后,我们这代人闻所未闻这种状况,现在越来越普遍,孩子们在干什么,孩子们在割腕,遍体鳞伤,手臂上伤痕累累,这样的情况有多少,中国中学生群体自残发生率为27.4%,还有很多很多的数据,原因是什么呢,我说说我自己的临床观点和看法。我们现在有对于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我最开始在北大,现在有很多的高校在使用这套测评系统,我们的数据都是在30%以上,无论是民办学校还是公立学校,越是公立学校,县级水平的学校这方面的问题就越严重,就是有自杀风险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是学业压力,学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同样是北京的孩子,不是特别清楚成都的情况,我估计成都要好一点,文化要更悠闲一点,北京现在卷到什么程度,去年北京中考的,海淀区的中考成绩,我就说一点,(比较好的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离满分只有4分)。卷成这样子,对孩子的要求是什么,让他们登天吗?孩子累,孩子痛,学业压力已经无可再卷。疫情之后,最近这两三年时间,全国中小学生的自杀率是疫情之前的2到3倍,而且会传染,一下子好多孩子连续出现这种状况。还有就是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看到父母就浑身发抖,或者很激动,还有,物质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这是特别好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已经开始读哲学,通过互联网接触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比较会进一步的发展,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很多孩子会说现在学习无动力,我们这代人通过学习改变人生命运,实现物质上的跨越和发展,现在的孩子物质丰富已经极其满足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会有更深刻的需求,再加上疫情,疫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是长久的、深远的。人需要接触自然,人需要游戏,人需要跟同伴交往,因为疫情,因为在家上网课的时候,被大大的剥夺了,这也是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我观察到青少年心理现在的怪现象,物质条件越丰富,孩子们越无趣,我什么都有,要啥有啥,但是我唯独没有快乐。一开始你很难理解,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但是不快乐,因为他们的生活被不快乐的事情填满了。北大附小有一句名句,痛快的玩才能专心的学,但是我们现在只有专心的学,没有痛快的玩,我们剥夺了孩子痛快的玩的权力。所以分数越来越高,学习动力越来越低,创造力越来越差,为什么提出空心病,因为人生没有目标,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观,没有这些东西的支撑,内心就是空虚的。教育的软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北大、清华的博士考到深圳的小学当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看到的很多现象是越来越差的,他们越来越厌学,完全没有动力学习,放弃学习,宅在家里。我们作为父母,我们都特别爱自己的孩子,我做这个工作,接触青少年的家庭成千上万了,到现在为止,没有遇到过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这是人的本能,这是本性。

  但是我们竭尽所能,花光每一分钱去买学区房,报补习班,结果孩子们跟我们反目成仇,孩子反感、拒绝、还有手机冲突,网络大战等等,父母越努力,亲子关系越差。一线的老师也非常疲倦,所以这是满盘皆输,没有看到赢家,开个玩笑说,唯一的赢家就是我们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和医生,因为我们在制造大量的病人。真正到了北大、清华人生就圆满了吗,当然也不是,我说一个简单的情况,请不要发布,高校的情况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咨询量和危机概率量都是十年前的十倍,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危机都是十倍。孩子有什么苦,我们不断的加大题目的难度,不断的超纲,甚至于去学国外大学的东西,孩子累,作业多,整个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压力,源源不断的传递给孩子,孩子很迷茫,我一开始也不理解,来我这儿的基本上家庭条件都很好,啥都不缺,但是他们真的不快乐,真的觉得我没有什么快乐的,所以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说这样的话,他们可以随时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是说真的要死,只是说不快乐,那活着干吗呢,所以说养成了空心的问题。而且时间久了,孩子会自我否定,生无可恋,就算是学习最好的孩子,他们更苦,因为比考第一更难的是下一次还得考第一,有孩子为了维持考第一的这个人设,最后把自己逼上绝路,自杀致死。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父母都是为孩子好,但是父母为孩子好的方式,让孩子痛不欲生。举一些例子,体会一下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第一,现在的70到90后的父母,我们是靠书包翻身的一代人,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事实也是如此,所以希望孩子重复我们的经验,但是忘了一点,我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国家改革开放40年巨大成果的基础上的,我们是获益者,并不只是靠个人奋斗才有现在的成功的。再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来访者,高中生,上学校的楼梯2次,想自杀,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幸福,他们自己讨论,他们两句话没说到就开始吵架,什么是幸福,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幸福,在父母的那个年代。孩子一下就急了,这就叫幸福,怪不得你们一天到晚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他从来没有缺过吃的穿的,他认为这些东西是默认项。那我说你觉得什么是幸福,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们能不能说出来,我问过很多孩子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是说,我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能够平等尊重的相处。说完这句话,父母急了,我们怎么不平等,怎么不民主,我们民主的要命好吧,什么事情都让你决定了好吧,孩子说是,你们每次都征求我的意见,但是我如果不按照你们的意见去做,你们就会努力的说服我,直到我同意为止,所以我总是猜测你们要什么答案,我直接给你们就好,我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是你们想要的人生,所以我的生命可以随时不要。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一个人自尊,自我价值只有学习成绩的话,学习成绩一旦出问题,就很容易崩溃。绝大多数人都会出问题对不对,有几个人总能考第一,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否定,那么就会更加脆弱。学生之间的压力会互相传递,更加内卷,物质在飞奔,灵魂很无助,精神建设缺位,道德建设也缺位。如果我们现在100个孩子当中有1个孩子有问题,可能是他家庭的问题,或者是你个人的因素,如果100个孩子当中,超过四分之一或者是三分之一的孩子困惑、迷茫、痛苦,那我们现在是不是正在经历一场心理层面的雾霾。

  我们用心理学的方法筛选出来的反社会人格,以杀人为乐,3000个人当中我们选出37个人做干预,这张图是其中最反社会人格的一个人,给他做了两个月的心理治疗,最后他送了我图中这样的一个礼物。看到这个骨头的礼物,很有意思,心理学的角度叫投射,他送的东西是骷髅,骷髅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是死亡、是恶,他还找了红绳子,这是北京监狱里面最恶的犯人之一,但是背面是一个佛字,他说经过这两个月的心理治疗,他也想做一个好人,但是他从小都是被别人打,然后长大了打别人,其实他内心当中依然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良知。良知是什么,看看这张图,我要说的是,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是教育的重点。罪犯没有这样的教育,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那我们现在有这样良知的教育吗,全国很多高校都普遍的存在空心病的问题,我们也做中学生的良心良知的研究,我最重要的一个发现,这个发现是什么,良心是什么,良心是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羞耻心、宽恕心等等,越是没有良心的青少年,他的空心病就越严重。我们教大家感恩、孝敬、责任、是非、羞耻、诚信了吗,我们教育的目的只是教书吗,要不要教道?所以我觉得我们恰恰可以从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最后人都是空的,为什么吸毒那么普遍,他不知道吸毒有害身体健康,要死人吗,不是,他内心空虚要用这个东西来填。那么我们要反思,父母要害自己的孩子吗,不是,但是父母真的是需要知道,要得到指导,人的目的也好,孩子的目的也好,修身养性,内外和谐自然,才能够成为有良知和高尚的人,所以我会觉得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改变我们的环境,教育环境,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他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好的环境会让他幸福、快乐、爱国,让他对国家有责任。我经常会说我们都知道道理,但是没用,很简单,你做到了吗,父母做到了吗,老师做到了吗,有行为示范吗,比如说60个孩子厌学了,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学校补课,补课没有关系,但是校长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名,暑假里要补两个月的课,如果我们的校长都在教孩子说谎,那孩子怎么认可我们,怎么传承我们的美好文化?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那我们也应该想清楚,清华北大不如立德树人。好,这就是我要说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