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主席赵旭东发表主旨演讲


8.png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主席赵旭东发表主旨演讲


  非常荣幸收到邀请来参加这次教育界的盛会,我本来非常想到成都来,这也是我读书的地方,第二故乡,但是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只能线上交流。我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家庭治疗师,我今天给大家奉献的是家庭养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谈一下我们系统精神医学的观点。

  首先我介绍一下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概念,今年6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个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提出了几个我们心理健康领域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我要介绍的是关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之间关系的四个概念,我们正面要追求的是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基础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或早或晚,或轻或重,或长或短出现一些状况,所谓的亚健康、亚临床之类的,这些叫精神卫生状况,甚至在这个精神卫生状况里还会出现达到医生下诊断水平的精神障碍。我们国家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的,有一类人的精神障碍持续存在或者有后遗症,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心理社会残疾,这个就是我作为精神科医生要从普通正常人一直服务到这些患病的人的疾病谱、问题谱或者我的工作谱。在世卫组织新的报告里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一种跨文化的概念,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可能会多一点共识的,心理健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四个方面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完好,一个是连接,它包括了会跟别人发生积极的关系,对社会有贡献或者归属感,与别人共情,第二个方面是发挥正常的功能,正常的功能很大部分是落在心理方面的认知能力方面,能够学习技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能够挣一份收入维持生计,会做一些决定,会学习新的能力。第四个心理健康的表现是能够很好地应对生活历程中的各种困难压力挫折,包括应对压力、适应变化、接受新思想、做出复杂的选择,会管理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要能和别人很好的共情,要能够感受别人的心态。第四个方面是茁壮成长,我们一辈子都在成长,就是能够认识自身能力,感觉良好,找到生活的目的,会考虑自己与别人的幸福,这就是心理健康的四大表现。世界卫生组织不光管病人残疾人的,它是管所有人的健康,这次的新概念就是告诉大家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是每个人的事,是每个人内心的事,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事。

  有一些人一辈子几乎没有精神卫生状况,一辈子都很幸福,有些人可能会生一点病,比如初中青春期情绪紊乱了,但是后来就成器了,他可以有过状况,但是不妨碍他这一辈子幸福,这又是四个象限,大家可以看看。有的人生病很长时间康复不了,不幸福,常常要看病,还有一些人是一辈子算不上有什么问题,但是一辈子不幸福,这就是有一些人职业方面不高兴,婚姻不高兴,对孩子不高兴,但是他也不算是病人,他就是不能幸福。在影响我们心理健康,影响我们精神状态的方面,各体的因素,家庭和社会的因素,还有结构的因素都发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可以是积极的因素,促进我们健康的,也可能是对我们的健康有损害的,今天我作为一个热衷搞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我会稍微多一点讲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组织也搞过一套心理健康标准,大家可以看看跟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心理健康标准有5条,认识自我、感受安全、自我学习、生活自理、应对挫折等。我们有一些专家专门研究世界上主张心理健康的这些要素和目标的模型,有一位美国人他就发现有7种模型是比较有道理的,但是可以看出他们其实也是各圈的,有一些模型和理论跟另外的模型和理论是不一致的,比如说这个强调要厉害,要高于正常高于普通人,有的人强调要积极心理学,有很多的优点强项,有一些理论强调人要成熟,完成一个社会化赋予他的角色。还有的人强调敷衍性、顺应性,有的人说韧是皮革拿刀割不断,有的模型强调情商高,有的强调你自己快乐就行了,主观要幸福,还有模型是强调有高级的灵性情感,要高尚。我们作为教育界的人士应该要开阔眼界,要知道我们对人的期待是多样化的,不是纯粹要比别人厉害,要考上好的大学才算好学生,所以大家要参考多元化的心理模型。要达到那些境界就是要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发展各式各样的品质和能力。把前面的几组拿出来比较,看看他们具体的条目上的意图,就发现最重要的几种模型第一强调的是要爱,这就是高级的灵性的情感,是跟我们的本能,跟我们的社会性和心理性统一在一起的好的能力和境界。首当其冲的最大的公约数就是要爱,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的人批评就是我们缺乏情感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我这几年疫情期间做了很多次演讲,我都在强调疫情以来,我们人类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受到了影响,我们要发扬大爱,这个爱不是挂在嘴上,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去提升。刚才说到的是个人层面的心理健康,我们如果从家庭层面来讲,家庭的健康与否,幸福与否,评价比个人还困难,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有两个俄罗斯的大文豪,一百多年前他们说的都成了名言,特别是托尔斯泰讲的这些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下面这个讲的也是名言,他说幸福的家庭多少会有不同,不幸的家庭总是类似,作为医生来讲我觉得他们两个人讲得都有道理。为什么都有道理呢?就是因为在评价一个家庭的时候,我们原来评论健康不健康,好不好的这些三个标准是不够的,医学的标准不够,统计学的标准不够,理想的标准不够,我们还要去看家庭里边的这些人是否顺畅,是否温暖,这些是具有主观性的,受到文化的制约。我放一张照片,是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泸沽湖,那个地方还在实行母系制度,几个老祖母坐在几个固定的位置上,这是最崇高的地位,这个地方的男人只扮演舅舅、兄弟、舅公的角色,他们不当爹。在他们公认的互相遵守的文化制度上,这样的家庭非常温暖,在我们外人不可思议,但是他们不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家庭主要有五大功能,要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养育子女,让子女社会化,要在法律保护下满足夫妻之间的基本生理需求,提供情感的安慰支持,要传宗接代,这是生物学的功能。家庭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就要用系统思想,我们现在学二十大精神,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拿来做教育,做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就是要在不同的系统层面上建立不同的观察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一个小小的家庭,里边有个体,有两人关系,亲子关系,有夫妻关系,还有合在一起的三人关系,还有这个家庭跟外边的系统的关系,大系统小系统,这个就要进行不同系统层面,要用不同衡量的尺度,不同的社会科学,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的东西来衡量不同层面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我们医生,我凭什么来说一个孩子你们送来就诊的学生有没有毛病,我们看病的尺度是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如果显示在我们接诊一个病人30分钟、60分钟的访谈中,我们要明确的是什么?要看看这个孩子纵向地比较我们听病时他的发展轨迹和大家对他的预期不符合,行为跟表现偏离了,他的心理行为跟同班同学是不是差异非常明显,你就觉得这个人是一个问题儿童。这里边跟别人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统计学的差异,比如像那样的智商是可以比较客观测量的,还有你们每天批改作业,那个作业分布就是统计学的原理规律,要看文化常模符不符合,要看他的跟环境的关系是否改变了,他不适应,还有某一种行为举止持续的时间,还有强度是不是超过了常人,你们从这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个学生是不是已经过分地跟别人不一样,我们不主张老师过分地敏感,过分地挑剔,对孩子缺乏包容,大惊小怪,吹毛求疵,动不动就把孩子送到精神科做鉴定有时候是有害的,所以就考量我们老师的宽容仁慈的背后是有科学的态度,有人性化的对待。第三是要知道这个孩子的心理体验,从内部体验来讲是不是偏长,他是不是感到痛苦,暴露出来的思想观念情绪和意志力方面是不是分裂破碎了,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们可以重视,第四个是我们医生要做的事。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