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农禾之家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杨团发表《发挥社会组织主体作用 共促乡村人才培养》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盛会,我从昨天晚上就往这儿奔了,从昨天晚上2点钟到这儿踏进我们的会场。我觉得这个会最重要的就是37家基金会共同联盟为多元主体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贡献我们的这份力量,这是让我最高兴的。
讲到乡村振兴,我是从2005年开始做,2005年已经开始成立组织了。从我做乡村振兴调研方面已经20年了,是从2002年开始的,走过这段路程没有时间讲,因为我们今天的时间很有限。我就想从我们最近2022年蓝皮书的第一篇开篇之作公益慈善力量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以前没有做过,这是做了几十年的历史回顾,同时做了两个方面的数据调查。
其中很重要的,能够带给我们新思考的数据调查是农禾之家领着大学生还有一批社科院的专家,共同做了210个村庄的乡村公益慈善行动的调查。调查报告很长,史无前例的长3.8万字,我当时都害怕我们社科院文献出版社给我卡,我虽然是主编,但是我从来没有搞过这么长的文章,但是他们居然觉得不错。而且全文发表没有砍。
这个报告当中有一张表专门讲210个村庄内部的16类公益慈善行动的调研,黑色的部分是说“有行动的”。白色是“没有行动的”。我们行动是按照我们理解的乡村振兴是中国大公益,“大公益”是多元主体的,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做的,而它做的公益行动不仅限于老人、妇女、儿童的社会行动,也包括我们助力农民共同富裕,我们要做一二三产,怎么支持乡村的努力。这是很全面的一套,有很科学的分类,但是这部分没时间讲了。
黑色部分是最差的,二产发展,也就是说怎么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加工起来,然后是三产,销售出去。我们看低的是什么?村庄看护照料,老年人的问题是很大的。不到一半的是什么?村庄内村民的精神状态的改变。还有权力能力的保护,还有社会关系的建设,这些东西都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也就是说中央讲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要协调起来,我们通过报告,数据的调查可以看到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缺口。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我以为人才培育是优势方向。不仅人才是乡村振兴多种要素之中的第一资源,尽管土地非常重要,尽管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尽管资金非常的重要,但是这些因素最终是通过“人”才能够让它活起来,动起来,真正能够形成循环的。所以人才第一资源大家都认同。但是有一条人才社会组织和人才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我觉得社会组织在人才培育中是有优势的。为什么?社会组织负责没有行政权,但是有组织权、调查权、传播权,明日地平线大讲堂很短时间传播到5000万,这就是很好的实例,虽然物质资源不多但是人力资源是丰富的,而且是以志愿精神推动其他物质资源的。
有热忱,有能力,所以遇到问题不会趴下,会顶着困难前进。还有常常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还有就是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党的传统今天不一定在当官哪里,而是社会组织,下去可以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找到问题的症结。还有大家熟悉的志愿精神、专业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最主要的创新是来自社会力量,而社会组织,特别是如果和企业结合起来的创新力是不可低估的。还有是有意愿,我做的有问题,有缺陷我愿意改,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愿意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所以这样的一些优势让我觉得社会组织在各种社会力量当中,甚至包括政府力量当中,在培育人才方面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的。乡村振兴在人才方面的需求海闻院长讲的很清楚,我简单归纳了一下:
一是领军人才匮乏,党村支部书记,还有经营组织负责人,由于人才缺乏往往缺乏规划和组织,组织力、规划力、执行力很薄弱。
二是青年人才缺乏。
三是结构功能匮乏。特别是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社会工作人才,前面讲到乡村的需求,有三项全部是属于软实力,精神层面的。这些问题谁去做?需要人才。所以我们结构方面的缺门是很多的。
四是集体经济匮乏。还有就是集体经济匮乏,所以我们的人才缺经济支撑。可以说叫做非正规的乡村人才,在乡村里缺乏经济支持,这个经济支持我们基金会有,但是你到了村庄做那些事情是要村庄里的人做,村庄里的人做,如果村庄有集体经济,对这些人哪怕是小小的鼓励,给他们匹配必要的设施工具,都是很重要的。
总之,乡村振兴从人才体系上讲需要结构完整、分层次、够规模,人少了还不行。这样的体系内部力量显然是不足的,尤其是大量的年轻人都出去了,乡村里更多的是老年人了,这样的情况下一定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
外部力量支持什么呢?我们认为刚才海闻先生说的好“要找机制”,那么人才的机制在乡村最最重要的就是本土人才。刚才说到的不管是人才的层次,人才的结构,人才的规模和乡村振兴比都有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本土人才。 有一些外边人进到村里,不是返乡人才是进乡人才,比如第一书记等等,这些人才进去也起作用,这些人进去要通过本土人才才能发挥作用,这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基本制度决定的。乡村有四制,土地制度、组织制度、经营制度、社会治理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宪法》规定的,土地是归农民集体所有,依靠集体的土地才能建立起农村集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还有集体的土地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要结合,要双层经营,这都是上了《宪法》的。还有村民自制。这些制度是中国独有的。还有成员的四权、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的分配权,以及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权。这些制度决定了只有本土人才才能做好乡村振兴,没有本土人才全是空白,“四制”就是为这些人,其他人进去不是乡村振兴。不管是四制还是四权都是老百姓自己的,都是需要本土人才才能够推动它,才能做好的。
乡村振兴系统性决定了人才结构当然可以有外来的,但是要以本土为基础。因为它是整体的系统性工程,不仅目标任务要配合,所有都要具备整体性,是这个村的集体性。我们经常说习大大管着一大国,但是党支部书记管着村,说老实话,大量的东西其实很类似,村中什么东西都要管,包括老人的问题,包括人的就业问题,包括所有人能够很好和谐的在这个村庄里生活的问题。这就是整体性的特质,并不是专一的,并不是只有把粮食给种好就完了,或者只把老人服务好就完了,不行的。一定是综合性、体系化、结构性的,所以人才建设其实对于乡村来讲是方方面面集合在一起的,是不同专业共同合作的。这样人才层次和规模都是有它自己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当然是本土才能够更好达到目标的。这样人才体系特质决定了本土的人才,特别是本土的领导人才,领导核心人才是关键。
我们说村集体不管多少人是成员集体,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这些人合成的集体是个独立的主体,不要只说农民是主体,单个农民是个体的主体,但是今天农村要振兴是要集体这个整体主体起来。那么整体集体的人才振兴,一个领导人,领导人不是一个人,而是领导核心。中央现在讲“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者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要形成联动,形成一个核心,这已经是国家的既定方针,而这个既定方针和以往的一些认知,党政分开、政经分开,是不一样的。很多的思想要根据现实做改变。
我讲农禾之家的禾力计划,本着农村培养人才培养领军人+本土的人才团队,所以我们用典范基地、种子学院、品牌乡工、金牌课程这样的一套系统做了差不多十年,8年的统计数据在这儿,但是我以为数据只不过说明一个规模,最重要的还得说为什么做,怎么做,机制是什么?这个机制里面很重要的就是有一块是属于物质化的,课程、案例、培训基地、基地建设,更重要的是人的建设,第一个就是乡村社区工作者,他和社工不一样,他比社工门槛低多了,你只要愿意来做乡村的服务工作的这些人,我们都可以加以培养,而且不分年龄。乡工里面第一批大量是妇女,是40多岁的妇女。这些人在培养过程中逐渐上升,其中有一位妇女是邢台,现在做党支部书记,现在把村带的很好。
乡师是从乡工里出来,叫乡土培训师,你不但会做,还要会讲,我刚才讲的妇女叫郝胜利,她现在是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我们培养的乡土培训师,是从乡工升到乡师。还有农和CEO指带头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有了这样一套计划专门做禾力种子计划,刚才听到嘉种计划我很高兴,这套东西经过8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循环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认证。他们都是非正规学员,但是他们真的做出来了,不但在实践,而且在知识上也提升了,甚至还可以讲出来,我们就觉得应该给他们一个地位。所以农禾之家对乡工、乡师都是经过严格评选,一批大专家给我们的乡工乡师评定,是很严格的。最后做了那么多年其实评的人不多,上面往下数高级乡师2,中级乡师21,初级乡师18个,这样的指导委员会经过一套的评定程序评出来,这个评定对他们很有作用。每个人都需要激励,不是钱的激励,而是我努力所做的被承认。但是可惜的是,这个事情我一直想推,包括跟政府以及各方面联系,都没做到,所以评定只是农禾之家的。我们觉得这个评定在乡村振兴中能够有突破会形成另外一个系统。社工是一个系统,社工很好,但是社工不够用。社工里面从来不讲经济,但是我们的这个乡工乡师都是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综合性的人才。所以现在乡工能不能做社工的底层支撑,在大量的乡村真正在那干活的,真正在那服务的本地人文化程度相对都还比较低,也许经过20年以后会变样,但是目前为什么不能把这些真正做事的人好好培养起来,让和社工共同前进,支持社工的基础社会呢。现在是有问题的,有机制,但是有问题。
这是乡工学员分析,有农民组织,还有其他考进来。他们跟我说杨老师社工做的你们能做,但是你们能做的我们做不来,因为这里有一二三产,这说明对本土人才太重要了。
第二个案例:农禾之家做了整个方案,然后推动一个乡镇“经棚镇”,在内蒙。我们主要是讲人才,这些人大部分是年轻人,还有比他们还年轻的,这个团队现在有80人,80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大专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够做起来,做得好?我认为他们做了方方面面的事。他们做了生产、供销、金融,还做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但是这些物资创造来自于人,最重要的我以为是总干事团队的建设,总干事团队之所以能建成,除了制度设计外就这四项,要把本土年轻人、大学生留下来,你要让他有活干,让他很高兴的为农民服务,要怎么样进行这样的建设。
最后进行总结:
1、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要有结构完整、有层次、够规模需要长期不懈地建设,这个建设最起码是一代人,一代人我指的是20年,这样才能让乡村振兴把人才潜力发挥起来。
2、人才团队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军人才,发现培育本土领军人和支持其组织团队核心是人才团队建设的第一要素。现在我们比较重视是党支部书记,大家都在培养那个,但是党支部书记需要人才团队支持,本土人才团队就是我说的项目,这部分的重视还很不够。建设当中和多方合作,这次会议就在说多元主体合作,多元主体合作当中一定要注意各方的优势,各方如何发挥优势,作为社会组织和基金会首先要想我自己优势怎么发挥,我有哪些劣势,我的劣势用别人什么优势来补?我觉得作为社会组织起码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知问题,大公益不是小公益,要大家一起干。培育本土人才是维系乡村振兴大公益的文化基地,或者叫文化基石。二是方式和城市不一样,既要联合多方主体,也得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村集体是个主体,村集体的人才团队核心是主体。三是作风。我们要注意有那么一种脱离实际需求,脱离基层的倾向,有那么一种追求数量表面化、短期化、形式化的迹象。这个事情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当中需要特别考虑和避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