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周满生发表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再次的受邀,来到亚洲教育论坛,来做一个发言。说老实话,从博鳌教育论坛开始到亚洲教育论坛,我参加了很多次,最令人遗憾的就是我们这次会议,虽然叫做国际会议,但是没有一个外国来宾。为什么,就是因为残酷的无情的疫情,使我们的国际交流无法正常的进行,只能通过网上的形式。所以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什么呢,就是国际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趋势,另外一个重点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挑战,一个是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挑战,一个是宏观层面面临的挑战。
首先,2020年8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发布了“教育2019冠状病毒政策简报”,讲当时的情况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关闭了学校,超过10亿学生受到影响,面临着一代人的灾难,这场灾难可能浪费人类无限的潜力,抵消我们数十年取得的进步。第二个是世界银行发表的《学习的未来》,在2020年4月学校关闭最高潮期间,全球94%的学生或16亿学生无法到校上学,这个不确定性还看不到头。第三个报告就是世界银行今年发布的《我们正在损失一代人,新冠肺炎疫情的破坏性影响》提到,今年,世界各国政府将对12年义务教育投入约5万亿美元,除非能够让所有的儿童和年轻人重返学校,我们可能受到的挑战就是全世界10亿儿童的未来岌岌可危。由于学业和辍学率上升,我们看到高等教育这块儿,从全球来讲,2.2亿大学生受到影响,技术和职业教育于培勋机构也经历了空前的中断,就是怎么办,国际组织说要采取一些行动,一个是重新开放,一个是开展远程学习,一个是实施补救措施。各国都在做,国际组织也在做,中外也在做,这里面有一个报告,世界银行的《学习的未来》,提出10项行动来针对疫情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围绕着学生怎么做,教师怎么做,课程设置怎么办,学校的正常教学怎么做,教育管理系统怎么做,这个报告还是比较系统性的。这是第一点,就是疫情对我们当前造成的,可看到的和不可知的影响始终在继续,我们大家谁也说不好,你的学校明年可能会不会就被关闭,本来王清远校长在这里面,他们跟我说,因为一个学生感染了病毒,他们学校突然就被关闭了,真的是难以说明,就是疫情究竟会对我们造成多大的破坏。
第二,教育数字化的挑战。现在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领导都在提教育的数字化,也可能是技术数字化,也可能是数字化技术,也可能是数字化要素,也可能是要素的数字化,反正所有我们以前的概念都被灌上了数字化的前提或者是后缀。数字化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包括各种读物,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确实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数字教育确实是国际共识,而且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现在开的各种国际会议,没有一个不把数字化列为重要议题的。和我们教育密切相关的,今年下半年召开的亚太地区教育部长会议和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都把发展数字教育作为主题,倡议包括举办教育数字论坛,推动成立数字教育发展联盟,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等等,但是这些呼吁相对来说比较虚,需要进一步的落实。
第三,从宏观战略层面看教育的未来。一个报告是去年3月欧盟搞的《工业5.0,迈向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富有弹性的欧洲工业》报告,这个报告的视角还是很有独特性的。因为过去我们讲工业3.0,后来讲4.0,而这个报告提出了工业5.0,强调把工业置于未来欧洲社会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经济或技术性质,而且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社会方面,包括以人为中心。工业5.0更强调的是人的作用,要确保新技术的使用不会侵犯工人的基本权利,包括近年来一系列的重要报告,很多重大的教育思想其实都来自于欧洲。那么相关的就是去年的达沃斯论坛,有一个报告叫《提高技能,实现共享繁荣》,该报告认为技能的提升对未来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回报,从四个角度分析我们的教育未来,我觉得这两个比某些空谈更有实际意义,更有预测性,为我们判断未来的社会怎么样,未来的社会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教育部门需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去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个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包括我们面临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挑战都有,这个报告是把世界和我们联系起来,特别提到教育本身需要转型,要深刻的来思考我们的教育从哪儿学、怎样学,何时学这些问题。今年联合国的教育变革峰会就从报告里面提出了五大领域,来探讨我们的教育变革朝哪儿变,重点抓什么问题,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才之争。
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的国家才是最有希望的国家,失去了最优秀的人才,就失去了竞争的根本。所以要吸收全球顶尖人才的智慧,这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要培养全球顶尖人才,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顶尖人才,还是要从基础教育阶段,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
第二个问题,国际视野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张图是我们国家7月8号的文件,我就不说了,还是要回到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两年前搞了一个课题结题会,叫做《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试验》,大家提出钱老的教育思想是融合了教育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观点,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贯穿在全年龄段各学科的教育中。他对教育有一些著名的论述,包括他的学制观、人才观、创新观,我们做这项结题的时候,顾老师当时提出来说钱老的思想博大精深,应该很好的研究,关键是怎么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学校,怎么来真正实现我们的智慧课堂。顾老师还提出他的观点说什么是好课堂,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堂就是好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发展思维,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特别提出来要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毅力、开放精神、智慧和领导力。美籍华人学者陈志武认为,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前任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二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个观点后来被各国的大学校长,包括我们中国的大学校长认可,他说绝大多数亚洲大学,甚至是欧洲大学,本科是一个专业教育,学生在18岁之前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很少学习别的东西,而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所以他提到对学科要展开,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要从基础抓起,一定要重视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现在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分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必须要涉及到教师教学风格的改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挑战彼此,挑战老师。这里面涉及到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关注点,究竟什么是核心能力,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各个国际组织都在探讨,我觉得APEC做这个事情做得非常深入,因为APEC虽然是以美国为主导,但是集中了很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包括企业家、教育家等等一起探讨21世纪的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哪些能力,这就是这张图,特别提出要提高几个方面的素养,包括数学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国际理解力,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创造力和就业能力,这六个能力,APEC认为从基础教育方面就要加强这个方面。时间关系我不展开,但是里面特别提到的是创造力。创造力并非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通过教育为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现在已经把它提到了战略的层面来谈。我们在研究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归纳了八个方面,一个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过去认为培养创造力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事情,而现在事实表明,这种观念是不完善的,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力度。近年来,日本有30多人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分析,不仅仅是科研环境、评价机制、经费保证等方面的原因,很重要的是孩子的启蒙阶段,不是过分的强调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孩子的生活体验。二是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这个中国有很成功的案例,包括中国学生两次参加PISA,这张图是人大附中开设的各种选修课的情况,北京中关村三小创建的时间并不长,到现在不到40年,可是已经发展成为北京气质、世界品味、大家风范的一家学校,其实都在强调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这张图是他们的创新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助行,看看他们的信息科学课,1到3年级学生,4到6年级学生完全打散,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块儿上信息课。第三,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理解到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凯文凯利,他提了未来的12个趋势,其中的第11个趋势是什么呢,说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比完美的答案还要重要。现在你要回答问题,你得搜搜百度,你可以问谷歌,还有各种人工智能,都特别棒,回答变得越来越便宜,但是提问变得越来越贵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去提问,让他们创造问题,一个好的问题比问题的回答更难。四是我们要特别强调培养创新型的教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有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12条策略,关键是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作用,可能是正能量,也可能是负的。日本学者恩田彰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具备一些条件,比如具有创造性,教师的求知欲等等,以色列的教师是非常有特色的,他们的教育部长来访的时候,座谈的时候就问,说你们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是教师。那么好的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想方设法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会讲故事。第五,更不用说,就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课堂教学是特别重要的环节,如果老师采取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大量的应用封闭式的问题,强调记忆和背诵,会极大的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相反,如果鼓励学生大大的探索问题,自由的表达,那么会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第六,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的思维方法,这个是中国教师最明显欠缺的,不管是读书写作还有课堂教学,都要重视方法,英国在这些方面,包括他们在培养孩子的思维的时候,类比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等等,这些方法是经常应用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培养孩子独特的智能品质。那么陈志武也提到了这一点,说美国从幼儿园阶段就重视给孩子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经验,或者跟别人辩论。所以他们特别强调科学方法训练,那么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能够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是培养未来的,有创造性的公民的一个良好的手段。第七,改革学生评价方式,现在国际上的趋势是减少标准化考试,对于标准化的考试,认为基本上是造成学生对低水平知识的记忆和重复,使学生只是机械训练。我们国家确实把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个体差异,所以学校教育的应该是完整的学生,评价的也应该是学生的完整表现。第八,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美国的研究认为,美国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那么多,是因为他们向最有天赋的学生提供特殊课程,在人大附中请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的教授来讲怎么做,他们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聚集在大学校园里进行为期三周的全寄宿培训,每个学生学习一门精读课程,并且提供速成课程,提供超前课程,鼓励学生问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并创建一个学者社区等等。
最后小结一下,创造力的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受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都会对青少年的创造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二,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为视角,引导学生尽早的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生活时间和科学探索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三,我们今天的使命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知识观发生了改变,学习观也发生了改变,我们正在接受和认可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生活、思考、工作等方式,通过提高终身自主学习的素养,数字胜任力的素养,自主、协同、探究、融合等等,都将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素养,来培养孩子的能力。我就给大家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