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管理分会理事长、中国驻德国公使衔参赞刘京辉现场致辞
尊敬的各位书记、校长,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高等教育战线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老朋友,新朋友,越晚讲话就越不知道讲什么,特别是俞校长主旨演讲讲完了以后,然后江波又从历史到现在,也讲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日程安排了,我还是要站在这里谈谈。作为一个也是1977年就留学的,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我可以说半个世纪,最起码是亲自见证和深度参与了中德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所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们这次分论坛,加了一个前缀-新时代,那就是说又是一个长说长新的问题。这个话题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虑,关于势,也就是说我们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的外部环境对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那么对于外部来讲,大家谈的就是这两年谈了很多,而且今天上午我们也是收获满满,刚刚李书记也讲到了,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因素确实在不断的增加。外部环境看,不管现在的趋势怎么样,逆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对我们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刚才讲到了,确实是有一股热情,大家想门赶紧打开,大家面对面的去交流,这种愿望我也很珍惜,就这次来到这个会场,真的是下了半天工夫,我周四下午才决定出票,现在还不知道回得去回不去,会不会被居家,会不会影响下面的,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题目,这个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形式是一种涌动,让大家坐立不安的感觉。但是这个背后,逆全球化这个潮流的影响,我觉得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去掉的,也就是说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交往逻辑,过去呢凡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各自国家大方向的利益,基本都可以交往,和气生财,求同存异。而现在更多的是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以政治正确的政策,将经济、教育等交往上升到意识形态、制度差异的层面去考量。其实我因为很多年在外留学,拿的博士学位,又在大使馆工作了7年多,将近8年的时间,意识形态的标签在西方大国,包括像德国,跟他们讨论,其实意识形态的标签一直就没有放下,只不过我们被这种你来我往,热火朝天的这种局面所掩盖了,但是这一点,制度的差异,政治对教育的这种影响,本来教育就是上层建筑,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个标签我觉得,这个趋势还是会影响我们的交流与合作。过去没有问题,过去开展的所有的合作交流都会继续下去,这也是一个交往的逻辑,但是新开展的会严把政治关,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交往的过程当中肯定会出现有消有胀的这种局面,比如说一带一路国家,我们不能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只能说是西方国家,过去在前面的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借鉴,但是面向未来新时代,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那么一带一路国家对于我合作的需求会相对一些,比如说在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应用本科、高职高专,我们不能光说是我们这种,应用型本科也是占我们高等教育的一大部分,那么对于在这方面的这种合作,当然我们今天聚焦的是高等教育,比如说在职业教育这个领域,在国际中文教育这种推广方面,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会相对的旺盛。
所以大家经常说东方不亮西方亮,或者西方不亮东方亮,那么在这个上面,我觉得都是有着很好的机遇。目前带来的影响,刚才大家也讲了很多,我就不再赘述,但是有一点,会给贫困国家的经济不富裕的家庭的孩子,就是教育公平上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面,过去说很多家庭砸锅卖铁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那么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这个方面可能大家也不能忽略,所以对奖学金的需求,不管是来华留学还是出国留学,这一点上,我们各高等院校也不能忽视,我们讲教育公平,那么这一点,房价、物价,不光光是学费的问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是今年国家公派,艺术类的,美国很快就给签了,到纽约去,房价,还是合租的一个房子就是1700美金,那给他的这个生活费就是这么多,那怎么办,还得要靠家庭,他正好是一个富裕的家庭。如果不富裕的家庭怎么办,我就举这么一个例子,不是说影响有钱人出去,还有一个是教育公平,无论是对一带一路,包括对发达国家也有很多弱势群体的家庭,他们想来中国留学,想来交流,他们对奖学金的需求就会很大,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不容忽视的。未来更多的是流动市场将由卖方市场更多的转向买方市场,当然更加取决于买方市场。另外就是技术发展的趋势的变化,也不容忽视,主要集中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G20会议上,总书记也讲到了关于数字化这方面,数字技术带来的新产业、新赛道、新机遇,也给我们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外延带来新的发展。另外一点,大家也不容忽视,就是国际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尽管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人才流动仍然会持续,刚才江波也讲到了,那么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于美国当地时间11月14日,就是今年,新发布的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21-2022年度,前往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总人数为948519人,比去年增长了3.8%,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学的专业仍然是数学、计算机排在第一位。美国依然是中国学生的一大留学的目的地国,虽然中国本科赴美国的有所下降,但是我们仍然是排在第一位,可见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场地管辖来打压我们培养技术这方面高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一轮的人才大战,抢夺人才大战开始了,已经在秘密的蠢蠢欲动,在吸引人才,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肩负着国际交流,也肩负着吸引外部人才,包括本国出去留学留在那儿的华人等等。
从未来的趋势总体来看,不确定因素确实有很多很多,大家就在那儿焦虑的时候,德国的总理在二十大刚召开完,就带着20多位经济界的大咖来到中国,这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但是最近他们发给我,德国政府又在秘密的编撰一个文件,专门对付中国的,怎么样来既和我们交流,又核心技术、核心利益不被中国怎么样,所以就是不确定的因素,G20给我们传递了正能量,最起码,领导人们见面了,可以谈了,你来我往了,这是好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就是说妄自尊大,又开始了是吧,后面一定要机遇和挑战并存,是要持续下去的,所以这一点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不管是国际交流还是对外开放,我们的初心还是要立德树人,还是要培养人,不管是送出去,还是来华合作办学,这是我们的正道。所以二十大报告我也非常的关注,就是一个创新,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专门的一个章节里面,也就是说要协调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国际化人才更是人才第一资源的资源,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从道上面,我们应该不忘初心。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加强国际合作,还是要回归,要营造一种继续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重点研究在不同国际经济周期下,不同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提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哪些公共产品。同时,也要关注一带一路国家能为我们提供的国际合作的公共产品,比如说一带一路,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个应该是我们持续的,不能说只是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我们也应该深层次的去了解。要进行一区一略,一国一策的总体谋划,重点突出,不搞一刀切,其次,对内要整合资源,统一认识,在各高校国际化应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已经是家喻户晓,都有所了解。但是认识还是各异的,特别是高校和高校之间,不能存在着高低贵贱,都是对教育国际化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不能变成孤岛。这几年我们也真的不容易,我曾经在2020年就说,下半年会开门,结果2021年整整一年都没有开门,今年我们陆续的放回来了,但是大家应该知道多难,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疫情,不能因为各种原因,把来华留学作为一个孤岛,他是我们高校国际化,创造一个国际化氛围的最好的平台和载体,就在你的家门口,怎么样去利用,深层次的利用,中外学生的融合等等。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讲那么多了,我们应该跳出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合作看合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