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高端对话环节一:职业院校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13.jpg


  吴兆华: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是职业院校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持人,当代职业教育的杂志社社长,四川开放大学的副校长吴兆华。我们今天相聚在一堂,沟通探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刚才听了几位专家的发言,我觉得这个探讨非常有必要,接下来是本次论坛的高端对话的环节,我们将听到来自于职业教育一线院校的专家的声音,有请五位嘉宾。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那么围绕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在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方面,相信各位嘉宾对此有自己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下面我们要有请各位嘉宾发言。我们整个论坛是40分钟,我们首先有请重庆工贸技术学院坚持突出了高等性,保持了职业性,体现了区域性的办学思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我们有请宋正富院长分享一下学校的主要做法,谢谢。

    

  宋正富:感谢主持人,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这次机会。我是来自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我从2004年9月11日就任这个学院的院长,至今已经有17周年多的时间了,从这17多年的时间里,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院长,最深的体会要扮演两个角色,第一个角色就是泥瓦匠,第二个角色就是丐帮帮主,这两个角色在这17年当中,我把它运用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过程当中,主要做了四件事儿。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办高职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就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大地上办大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委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以此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这是我第一个体会。第二个体会,要明确办学思路,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我们学校是由重庆原来四川涪陵地区的六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组建以后就确立了刚才主持人说的三句话,我们的办学思路,突出高等性,保持职业性,体现区域性。为什么要有这三句话,第一句话体现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它必须完成高等教育的所有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科技交流。第二,保持职业性,因为我们是中职学校上来的,它本身就具备了职业教育的所有特征,也是提现职业教育的内情特色。最后是区域性,一个高职院校是在一个地方产业发所展需要的背景专业来办学,所以我们的办学思路是这样的,所以它的目前适应性不仅仅是我们职业教育为了培养人而培养人,这是我的第二点体会。第三句话,做好顶层设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校长,首先要明确你要把这个学校带到哪里去,我认识的表态讲话就提出了,要把我们这个学院早日建成市级一流学校,所以我们围绕市级一流这个目标建成了市级师范,市级优质,现在进入市级双高,是这样一个目标,所以我们围绕这样一个目标来培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第四个体会,要健全统筹机制调动和激发学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我们在学校层面严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也坚持“三重一大”制度,对院系进行二级管理,赋予二级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也要给我们的二级各级的干部给予激励,担当作为的要求,我们学校出台了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保护措施,容错纠错,鼓励,这是我在这17年的办学过程中的一种体会,归结一句话就是:要当好泥瓦匠,主要职责就和稀泥,就是协调各方,最后还要当丐帮帮主,要为学校争取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各种资金,来把学校发展好,我就谈这么多,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吴兆华:谢谢宋院长充满激情的分享,他特别讲到了作为一个学长服务学校的发展,要做好协调各种工作,充分的放权,让二级学院的院长有自主权,再次谢谢。接下来请哈尔滨技术学院的院长孙百鸣介绍一下经验。

    

  孙百鸣:谢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我们主要的做法有四大理念,五个发展思路和六项举措。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四大理念,第一大理念就是为人为本,奠基终身的育人理念。第二是是有限的无限的服务的理念。第三,我们是组合创新,多元共享。第四,我们教授组团,三体形教师,模块化教学分工教学的理念。五大发展思路,我们是研究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之道,实现科学发展。第二,我们研究专业和产业如何生态共生,实现生态发展。第三,我们研究职业教育创新,我们在组合创新,教授组团,三体教师组团方面创新,实现创新发展。第四,我们实现组合发展,我们讲企业资源,社会资源,还有各种职业教育要素组合在一起,实现组合发展。最后一个发展思路,我们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这样五个思路。六项举措主要是六个方面,第一,我们建高园,这是教育部对我们的要求,要建立人才培养高地,我们这个人才培养高地主要是以国家整体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还有1+X有关要求要融到我们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的校长特别提出,要增加反向素质培养,第一个就是艰苦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孩子立足于当地进行经济建设。第二,要培养学习生态文明素质,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出去就有一种良好的生态观来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第三,智能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这几大融入之后,我们构建了三类模式,第一叫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是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打造人才培养的高地。第二个思路,我们要树高风,我们学校对接黑龙江八大产业,建设八大专业群,其中有两大专业群是中特高的,包括电气一体化,还有电子商务。同时我们是省高水平院校,建设了六个省级专业群,这个高峰点我们设在焊接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在焊接专业里面,我们实施两大模式,第一个就是我们引进国际焊接技师标准,让同学们考取国家焊接技师证书,来服务中国的合资企业和走出企业发展。第二大思路,我们和985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来实施现代学长制的培养模式。这个有一个特点就是四个组合,首先是学生组合,工大的和哈大的组合在一起,现在要求中高职一体化设计,我们正好在三年前就做了这件事。还有教师组合,哈工大先进焊接研究师主任王教授亲自给我们的学生讲课,还有哈尔滨研究院的多名焊接研究工程师来给学生教学。同时,我们还有两个组合,哈之圆的项目和工大的项目结合,哈职院和工大的教师组合在一起,这个组合使得我们人才培养的规格一下子就跃升了一块,我们培养的不是纯高职焊接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把他培养成职业性,应用性很强的人才,这是我们的一个高峰点。第二个就是电子商务的高峰点,我们和京东,还有俄斯同(音),还有当地的成立了一个链式产业学院,我们的产业学院不是一个,从外地,到涉外电商的营销,我们组成了链式产业学院的模式。同时,我们也进行学生,还有社会人员的网红素质培养,包括生态素质,还有合法经营的素质,这是我们的第二大亮点。第三,我们打造双元双育双师队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教授组团,三体教师教学,通常我们是一个人教学,但我们提出允许教师组团教学,由一个教授,下面有多个副教授,还有我们的企业的人员,高校教师组合在一起进行的教学。第二个创新点,我们的三体教师,第一个就是学校的教师,我们叫本体,第二就是来自于企业的教师,叫技术技能体。第三是高校,科研院所的,我们叫学术科研体。三体教师组合在一起,然后分工进入课堂教学,这样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是有很大的提升作用的。第四方面的创新点我们搭高台,主要是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平台,搭建的科技创新的平台,我们在这一块主要推进四件事儿,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我们在职教集团先成立一个经营公司,下设三个字公司,都是有运营收入的来推进的实体运营。第二个做法,我们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建立十大产业学院,来推进我们的体制创新。第三,我们校企合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成立八大创新学院。这是我们在高台方面的一些做法。第五方面,我们现在搞的社会服务方面的,打造社会服务的利器,我们组建了多个服务团队,黑龙江省中小微企业的专家团队,还有我们联合了本科以上院校,包括哈工大,哈理工这些院校组成了服务团队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最后一个是做特色,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模式,提供人才,就说这些。最后也欢迎大家到哈尔滨职业学院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吴兆华:谢谢孙院长介绍了他们456的特点,再次感谢孙院长。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骨干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和城市服务型高素质服务人才。请分享一下学校的改革发展经验。

    

  方林中: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学校是60建校,现在已经有61年的历史,目前我们大概1.2万人,在上海应该说规模是比较大的。我们在专业上主要是聚焦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围绕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带发展,学校从品牌精神来讲,是国家主干高职院校,也是教育部的优质高等院校,也是上海市双一流的高职院校。这么多年,学校一直非常注重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应该说广泛的分布在上海的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大飞机,汽车等等这些产业。今天主要是围绕这个主题,我想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两点。一个是学校在产教融合这一块的一些做法,另一个是国际交流。在产教融合这一块,从学校来讲,我们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们学校是处在临港自贸区,新片区的正中间的位置,这个片区目前来讲也是全国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同时也是国家级产教融合的核心区,我们也是深入的融入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抓住新片区临港快速发展的契机。在对接新片区发展的同时,我们跟产业深度融合,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个任务,一个是上海要重点发展三个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包括生物医药,同时上海有六大产业集群,高端制造,包括现代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都是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对我们来讲,我们学校的优势就是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我们的一些专业分布跟临港的产业应该说是紧密的对接,这个需要发展这样一些优势,我们今年也是比较好的抓住了机遇,我们申报了临港产教融合的示范基地,通过这个基地,我们也是搭建了几个平台,一个是是学校建了集成电路的产业学院,主要是对接临港的芯片的产业,为芯片产业培养一些相关的人才。同时,我们也建了双飞的大飞机维修维护的基地,培养技术工人的同时,也开展相关大飞机这个领域的员工的一些培训。接下来,我们还要跟临港管委会进行对接,接下来就是要服务临港,要建临港的产业研究院,这个布局也都已经在做了。所以,在融入临港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想一方面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也是助力学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希望为临江的产教融合能够提供我们自身的一些方案。第二,跟大家分享一下国际交流这一块,我们学校应该说也是在全国比较早的跟德国开展了中德合作,我们在85年开展中德合作,到现在已经将近3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一路走来,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早期的德方的资金的资源,设备的资源,到现在我们全方位的做一些合作,趁今天这个机会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目前在做的几件事情。第一,我们比较早的在国内把德国技术院校的证书引入进来了,目前我们跟德国的几所技术院校,共同开展培训班,学生进入这个班子学生,考取德方的证书,可以直接进德方的学校学习。另外,拿到这个证书以后,也可以得到德资企业的一些认可。第二,我们从19开始,我们跟德方共同开展专业标准的认证,跟德方我们共同开发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标准,从19年到现在,历时两年半的时间,20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这个工作我们没有停。今年上半年我们按照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认证,这个工作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在专科领域里面做专业认证。第三,我们和德国的一所大学开展试点,在国内我们讲高职和本科贯通比较普遍,但是和国外的本科院校做贯通,可能在全国也不是很多,这项工作我们开展的比较少,从04年到现在已经10几年了,我们学校所开设的这些课程的学分,德国很多学校,某大学是认可的,学生毕业以后,他通过德孚的考试也可以直接进入南大学习。第四块工作,从15年开始,德国的一些本科学校的学生,甚至一些研究生,每年大概有30名学生到我们这边进行维持一个学期的学习,共同跟我们的老师,学生一起进行一些项目的开发,这是目前在做的几件事情。跟德国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非常注重把德方的一些资源,优势辐射到上海,甚至全国的其他院校,我们跟德国的一个基金会,加上省教育厅,我们三方共同为云南省的中职学的教师进行培训,今年已经拓展到云南省的高职院校,18年来,我们为云南省的骨干教师,包括他们的管理人员,累计培养了大概4千多人次,应该说是覆盖到云南省的每一个县市,这是跟云南省的职业教育的一个工作。另外,从15年开始,我们为上海市的职业学院的教师做培训,也是跟德方合作,3+3的模式,每年上海这边各个学校挑选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三个月是在国内,国内是我们学校这边帮他进行培训。完了以后,三个月之后把他送到德国,在德国的资源也是我们帮他开发的,这个也是比较早的,3+3的模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这是中德合作这一块。我们主要也是希望通过这些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特别是把德国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一些能够吸纳给我们所用,主要也是通过这些措施,也是希望在“十四五”期间,能够把学校建设成为我们讲的扎根临港,立足长三角,服务全球,能够把学校建设成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引领的,为行业培养优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同时也是希望把学校建设成为技术研发的一些策源地,也是希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别是在国际交流这一块,能够打造自身的一些品牌,希望学校能够成为我们上海的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谢谢大家。

   

  吴兆华:刚才方院长介绍了上海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和国际交流,特别是中德交流的方法,学生可以获得学术认证,学位认证等,取得了一些经验,感谢方院长。接下来有请李兴荣给我们介绍相关的经验。

    

  李兴荣:谢谢主持人给我几分钟,我好根据你的规则来安排我的谈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和朋友们,我就借助陈会长下午分享的话题说起。今年我们初中分流各半,为什么引起这么强烈的社会关注,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涉及到我们职业教育高质量的问题,社会对我们职业学校的质量打了一个问号。同时,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追踪,最后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不信任,尤其是中职业,中职又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基础的基础,一个庞大的群体,9千多所学校,而且是高职的生源所在。后来我也思考了一下,因为我们公办的中职学校有很多是普通高中转型来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民办的中职学校,他们的教师的结构,数量和我们已经很成熟的义务教育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造成我们家捉和学生对五五分流有一些抵触。我们关注了很多,我觉得我们师范院校的压力会更大,因为师范院校的职责所在就是培养教师了,我们的职业教育造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体量,有几千万人的量,但是按照师生比下来,但是双师合格的要求下来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正在向他们学习,我也分享一下四川的一些做法。省教育厅前些年在谋划职业教育之前的学历培养,和之后的40年发展的关注和提升的问题,所以在西华师范大学,已经办高等技术学院16年的基础上,在去年组建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同时,四川省也组建了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中心,也挂在西华师范大学,省里面的想法是通过之前之后的融通来解决职业院校教师紧缺的问题。西华师范大学有70多年的历史,本身现在也有19个方向的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也是想通过本科层次的职业师范教育和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教育,来解决我们四川省中职学校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为高等职业院校输送合格的教师。这是四川的做法。目前,我们整个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顶层的宏观设计,宏观蓝图,也有了施工图,但是施工队在全国很缺乏,我们2018,党的四号文件,是顶层的宏观设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和职教双师12条给我们了一个施工图,但我们各个省职业教育教师建设,职业师范专业的教师已经落后于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节奏,这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第二个体会。第三,我们现在需要尽快解决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的标准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标准,我们师范学校用什么标准来培养呢,和谁一起培养,要培养成什么样,谁来评价?我们最早认为双师型教师有证就行了,但不行,还要上理论课,上实践可,最后由于产教融合的需要,我们办成职教的能力,服务产业的能力,做企业,又做教师,这种能力也要提升,以此来提高我们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我希望在做的企业和专家们一起探讨,一起尝试,谢谢大家。


  吴兆华:感谢李主任的讲解,再次感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立足于农为主导,带动工商两翼三者融合发展,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请陈院长介绍一下学校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主要举措。欢迎。

    

  陈院长:国际化助力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是来自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陈惠。刚才几位校长从宏观的视角分享了他们学校的办学经验,作为来自一线的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我将向各位专家和同仁汇报一下我们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情况。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央所公办全日制的职业院校,具有69年的办学历史和19年的国际化办学经验,我校和英国某集团合办的某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了20多个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我校开发的人力资本管理,猎头等课程,在全球7千多个教育中心使用。为此,我们也获得了大中华区优秀示范中心,获得了卓越贡献奖,也是目前大中华区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教育中心。近年来,我们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产业走出去,主要是和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交流,着力在开发国际标准,承担援外培训,建立海外产业学院,还有招收留学生,教师学生复访等等,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我们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农业的援外培训,体现责任和担当。我们学校承担了农业农村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10个援外培训项目,培训了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的农业官员,农业管理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第二个工作,我们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学院,2020年,我们学校和马来西亚某中学,广东农垦相交集团共建了马来西亚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开展了订单培养,我们以此也同步开发了16部热带农业多语种的教材,也在东南亚国家的同类院校,也缔结了26个子公司,第三个工作就是开发国际标准,我们学校目前已经开发了六项国际标准,其中橡胶加工,安全生产规范的行业标准已经被泰国最大的橡胶生产企业,泰华塑胶的22个工厂和广东农垦在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的五个分公司采用。第四是搭建走出去的平台,助力和服务广东农垦,学校秉承农垦产业发展到那里,学校的专业就服务到哪里的服务理念,我们学校为广东农垦输送了大概有22批的学生到他们企业进行实习,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撑,也选了22位老师走出去企业开展培训,也开发了我们六门小语种课程。“十四五”期间,我们学校将服务国家产能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感谢大家的聆听,欢迎大家到美丽的花城,广州,也欢迎各位到广东农工商学校指导工作。

    

  吴兆华:谢谢大家,再次感谢。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