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衍作《产教融合背景下中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专家报告


10.jpg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衍作《产教融合背景下中国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专家报告


  很高兴这次来成都参加亚洲职教论坛,我同时也看到了很多的老朋友,我们谈的是最老,又新的一个话题,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也是按照会议的主题,就产教融合,就职业院校的发展来给大家讲一下。


  这些年就我自己的感觉,无论是参加我们的一些文件的起草也好,或者院校这一块做一些调研,指导,我们看到我们共同推进的是在两部上,这是我个人的理解。第一个是在深度的层面,这就是我们讲到质量怎么来过关,更多的职业教育,包括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想各位是清楚的,我们的历史并不短,已经是100多年,从福建的传统学堂起就是这样。第二个就是在广度上,无论从产与教,无论从国际化,都是我们亚洲教育论坛,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办方都是在极力推进的。我们今天探讨在产教融合这样一个背景下,它的职业院校的发展,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在这儿涉及的,比如第一个层面我们谈内涵。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谈产教融合,作为业界,作为我们熟悉的是在2014年总书记在批示里面提出来,产教融合我想大家清楚,就是从国家在管理的角色,也提的是早于2014年的,当然从研究的层面更是如此。我们讲产教融合,我想至少它有几个层面可以探讨,不仅仅我们是说跟校企合作的关系,跟产教结合,产教合作,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等等,其实产教融合,我们进入到今天,除了是政策的概念之外,我们谈到从能力的角度,从课程的角度,也包括从文化的角度,等等,都可以来讲,产教融合对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最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讲,它其中所蕴含的所在。今天的场合,今天在做的各位,各位的身份来讲,我们至少在宏观层面谈到的教育和产业融合的问题,也包括在微观这个层面,我们谈教育教学的活动和生产的活动的融合,这样两点可以探讨的。这是在国际的层面,今天无论是上午也好,还是下午也好,我们有几位发言者也谈到国际这个层面。国际层面我观察这么多年也有很大的进步,就产教融合的层面我们还是维持在一些老基本的层面,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的模式,英国的工读教育,德国也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双元的模式,甚至我把双元的模式写到国家相应的,甚至重要的文件里面,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太主张把“双元”两个字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竟大家在国家特色上有一些区别,我们中国和德国的构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在三螺旋这一块,也值得世界也好,我们国家来讲,是值得去探讨的,包括日本的企业内教育为主的所探讨的产学官合作的模式,对我们现在从企业的角度提升了人力资本,也是值得探讨的。我们国家如果要探讨产教融合,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讲历史也不短的,4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至少在这个文件,特意的强调了,也和产教融合有关的政策层面,当然更多的就像前面有的专家所讲的,我们中国的产教融合是与改革开放更加走到深度上,一个是在1980到1990年,对于中国来讲更多的是处于产教融合的探索,调整期,进入到1991到04年,产教融合地位明确的时期,再进入到05到13年的阶段是就要实践期,214年我们的职业教育的会议,总书记的批示为标准,产教融合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时期,具体在政策层面就不给大家做梳理了。


  我们探讨了这么多产教融合的问题,我们的聚焦点,在教育和产业两个层面,两个主体也好,两个层面也好,这两张皮如何变成一张皮,就像刚才陈会长讲的一样,我们从产业的角度也觉得有自己的需求没有满足,教育的角度也觉得很委屈,这里面我们从梳理来讲,宏观的从产业角度统筹如何,良性互动的问题,从教育的布局,产业的布局相适应的问题,就这一点,我们在国家层面也好,地方层面,很多的政策上我们也注重强调,但我觉得至少我们在落地上欠缺了一点。微观层面,我们的协同也好,校企合作也好,这些年我们也在倡导,但进展并不足,甚至我们也在走回头路,比如像企业办学,中国的职业教育,我们的起家就是从企业办学起家的,但是又把好的传统扔掉了,又回来了,我们要去捡一捡。从政策层面来讲,这些年我们有加强,整体体系的供给还是不足的,第二,保障服务上我们还要再加强。第三是主体的协同,比如产教融合,从国家的角度,我们主要是以发改委在牵头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发改,还涉及到教育,人社,国资等等的层面在做。


  产教在政策的引领,我想各位是熟悉的,至少有两个政策,到至今为止,一个是在宏观的层面上,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我刚才讲的是国家发改委牵头,我们国务院批准的这个。第二个就是教育部也起草了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份,校企合作条例,校企合作办法,这是教育部牵头,从国内的第一个条例都是在宁波作为一个地级市,也是地方最先发布的。这两个文献,现在我们推进实践也好,或者在区域内引导产教融合的工作还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说以我们的产教融合的大条件为主,我们强调在教育优先、人才优先的方面,在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层面,我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这么多面,我觉得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大家还是很注重,比如要发挥我们相关的,也包括企业方的作用,包括刚才说的产教融合,我们也是立足从这个方面去发展作用。但是站在这个角度是否精准,刚才大家也在反思,我觉得我们未来可以持续的再完善,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的边界的问题,也包括产教融合,学校,企业,地方政府这么几块来进行推进文献。这相对在中段的校企合作上,应该说这几年,从部门的角度也好,还是说企业方,学校方,大家还是一直在努力,这个努力不仅仅是研究的层面,我们讲的要注重它自己的相关的内涵的丰富,不仅如此,第一个重点是机制怎么能更好的建立。我在前一段时间也在贵州进行调研,当时贵州也包括江西的南昌,也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未必一定经济要发达,产教融合才做得更好,这些地方取得了很好的一些机制的推动,包括合作的形式上,也奠定了很好的一些经验。这其中有一点是值得圈的,一个是在几个利益主体之间大家的责任也好,或者成就双赢到多赢的层面,这是我们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还是产教融合的角度,这是大家要多思考的,也就是我们讲的各个方面,大家要通过一些比较实际的举措要保证我们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的保障,在学校的层面也是如此,我见证了那么多学校校企合作成功的例子,没有一家说只满足学校的需要,不满足企业的学校,这是很多的校长,书记首先满足企业的需要,最后成就了学校自身的需要,这里面也包括更高的层面,像存储,保障,一些职责的分工,权责明确的这一块,这也是是要注意的一点。


  时间关系,我不跟大家说的太多。至少有这些层面要引起我们与会者的注意。在我们国家,具体我们相应的机构推动的产教融合,第一个,我们怎么能够更好的推进产教融合的优质化和精准化的问题。现在在整个中国也好,世界也好,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怎么能够把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的理想来进入到教学层面,同时从教学反哺到产业,我们有一些好的方面,但是也要恰。还有就是跨界化的问题,前面也有专家说,职业教育大家都认定它不只是教育口的事儿,而是一个跨界的事情,这里面行业利益方和企业方作为消费者,也作为我们办学的主体,在这里面要发挥作用,至少我觉得这样几个特点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比如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体系,也包括我们在知识技能层面的共建、共享、共用、共惠,包括文化上的融合。在产教融合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层面,一体化就是在产与教,校与企,这个共同体就是从方案的层面,从资源建设的层面,也包括了我们的管理,我们的培训等等,能不能大家达成一体,我看到我们现实中还是有这样的成功的例子的。

  再一个就是智能化,现在从国际层面也好,或者在中国这个层面也好,大家已经是走的比较快了。但我也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还相对传统一点。再一个是强调产教融合的系统化和高端化的层面,系统化,我们一般强调的是专业化的层面,同时,我还要强调一个就是区域化的层面。最近我也是受邀,有一个区域整体的产教融合的规划的层面,我就注意到我们的一些地方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市级层面,大家把产教融合打成一个大包,而不是教育和人社,发改等等,大家各唱各的调,不是这样的概念,我们要达到融合的地步。


  学校的层面来讲,我就简单的说几句,一个是我们要注重一下宏观的政策应对,这里面我提出至少我们讲的在我所显示的这样三个层面,我们多去挖掘。从中观来说,我们自身的学校自己来讲,能不能有自身特色的,基于企业共同利益的,这样去探索,能不能注重从长效机制的角度去探索,比如现在企业的制度建立在学校的管理,还有一个在我们讲的是学校也注重培训,企业也注重培训,在这些方面大家能不能在同样的平台链条下面,来求得我们利益的共享。这里面我用了一个,一河可以多用,一地可以多流,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他把教育的园区和科技的园区就达到了很好的融合。从微观层面来讲就涉及到我们的管理,我们的教师,教学,我们自身所扮演的,在校内的员工所扮演的多个主题,这个至少我们讲的在研发的平台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做到这个三结合,我们在教师他很好的在学校的层面,和行业企业层面做好流动。再一个是教师,他的自身的发展是在多各专业的层面,求得知识和技能的双向流动。这里面涉及到产业的地方项目和教育的地方项目,以及行业机构的地方项目,做到很好的融合。


  由此聚集到学校层面,我这里给大家梳理的也算是大家做法上的几种,我就快速的过一下。一个是我们看到在学校,具体我们讲的说,我们的产教融合,我们看第一个,“产业跟随”做的怎么样,今年很多的学校,“十四五”规划,大家基本是进入到收尾,或者尘埃落地的层面。我在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也讲有没有做产业这一块,我看有的学校做规划的时候,大背景或写的多或者写的少,但是对你产业,对你区域的研究是不深入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层面,真正能做到产业互通,校企的互通,产学的融合。第二个来讲,就是注重技能人才他的创新孵化,做到产业互重,实现产学研的融合。第三,在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从院校层面,企业层面,也就是说我们要立足去做到产业的领跑来凸现我们产教融合的优势,比如说能不能做到异地研发,能不能行业做到新技术的应用。因为我是双高专家委的委员,我在调研一些省级层面的双高学校建设的时候觉得也是很欣慰的,大家在研发的层面,在产、教、腾(音)融合层面迈的步子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一些内部的改革,评职称等等,这些微观的改革也是伴随着产教融合,这样的步伐,更主要的通过我们专业的建设,同频的推动产业的建设。


  这是我在前面也就产教融合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我简要给大家汇报几点思路,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