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秘书长、中国驻德国公使衔原参赞、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刘京辉发表主旨演讲


5.jpg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秘书长、中国驻德国公使衔原参赞、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刘京辉发表主旨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我想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很应景刚才姚会致辞当中最后一句话,我的发言题目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遇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世界和平发展安全风险增加,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显现。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与世界百年为由之大变局交叉的历史交汇点,中国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


  在这样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各类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挑战看,一是世界疫情未见转还,人员跨境流动严重受挫,据有关方面统计,2019年中国出入境人数是6.5亿人次,但是到了2020年,出入境人数下降到1.31亿人次,严重地下滑,受疫情影响,给原本非常活跃的你来我往的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造成延宕和极度困境,特别是学生学者的国际流动。


  虽然刚才姚总说了,线上论坛、国际研讨各种会议也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应运而生,但大家应该与我感同身受。这种会议无论从情感到质量上,都无法取代线下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形式。特别是我们的人文交流,它就是心对心、人对人、面对面的这种深入地交流与合作。


  二是各国给予国际学生开展的线上教学也是问题颇多,我想我们在座的有各高校的教师,首先线上教学的质量无法有力保障,有效地实习、实验课程不能如期开展,导致毕业延迟。特别是学理工科和学医的学生。因为我也同时是另外一个来华留学学会的理事长,我们学会里的都是从事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多年致力于这块土地深耕的热爱者和辛勤的耕耘者,大家都很焦虑,国际学生也确实是遇到了种种的问题,特别是南美、北美、非洲的学生,就有经济上给他们带来的困难,有时差上带来12小时整个时差,所以许多国际学生不得不终止和放弃已经开始或注册的国外学习。国际学生不能来华留学,那么各种的焦虑、各种的心态的平衡也应运而生。


  三是利全球化的声音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中美关系整体恶化的局面给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带来严重的冲击。美国俨然已把教育作为对中国实施人才和技术封锁的重点盯防领域,以此带来的多米诺效应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体的中外教育合作都会带来负面清单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总体而言,我认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景可期,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其一,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程度都面临各种全球性的问题,新冠疫情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生态保护、数字鸿沟等等。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前瞻性,其主要功能就是人才培养。今天上午各大咖们也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教育在各个领域,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面对上述种种的国际问题,一方面各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会将相关知识技能融入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若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则离不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需要国际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也需要学生们的理解和深度融入,这个方向已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向前发展的,不会因为个别国家、个别人影响总体的发展方向。


  其二,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已与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至下而上地打下较为牢固的基础,包括高层固访,区域合作机制,教育交流,合作办学,科研合作,政策研究,以及学生学者互访等等,仅仅一个民办的亚洲教育论坛,一办就是18年。这一种人脉基础,也不可能因为一时的政治或者个别的国家所左右。

那么面向未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可从如下几点来行动和深化。


  一是对已有合作项目交流平台深耕,赋予新的内涵与外延,并及时梳理总结合作经验,注重成果的传播和推广。据我所知,在中外校际层面有些合作交流已经具有30多年,甚至40年的合作历史。比如1982年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是由中国和美国两所著名大学,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办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来自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3千多名具有杰出人才的学生从中美中心毕业,他们活跃在中美两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学校、高校、科研机构、媒体、非政府机构等等部门。再比如,中国农业大学与德国霍尔汉姆(音)大学,在农业人才培养及科研方面的合作,也始于80年代初。诸如上类类似的成功合作、校际交流,政府研究有关部门应及时总结有规律性的经验,加以广泛传播和推广,不能像狗熊掰棒子,我们做了就扔了,再开始新的。任何新的,特别是在教育的交流合作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


  从政府方面,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成功的合作经验,也值得总结和推广。再有就是中外双方政府已经建立起来的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5、中南非、中德、中印等9大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对于这九大人文交流机制也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并挖潜拓宽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面向未来仍需妥善出来好三大关系。


  第一双边与多变的关系,纵观九大中外人们交流机制,除中欧外均为双边合作机制。从实际运行来看,双边机制协调成本比较低,工作效率较高,凸显出灵活机动的特性。今后也应善用多变舞台,从区域和次区域重大问题入手。在多边框架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把中国的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亚洲国家,我们也聚焦论坛的题目。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拓展与延线各国人们交流,从小平台入手,重点以金砖国家教育部长活动为契机,可充分利用已有的中阿教育论坛、中非20+20、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日韩教育部长会议等,在这些教育板块中,潜入多边人文交流的新内容。


  其次,要进一步凸显与国际组织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第二官方形式与民间形式的关系。九大中外高级别人文机制的建立,一系列交流成果,充分体现了国家在中外人文交流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协同推进的过程中洪荒聚力。相较于官方蓄势下的宏大话语体系。小而美,极具有人情味的人间叙事,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凸显。其日常性、长期性更是发挥了大型官方活动无法做到的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减少政府的直接介入,转而通过牵线搭桥的方式,鼓励大中小学非政府组织等积极参与其中。


  第三,短期机制和长期机制。面向未来除配合国家领导人重要出访等短期活动外,中外闻名交流应进一步在长期机制上深耕厚植。在已有或新建平台不断创新,并提供中外民众欢迎的、教育的公共产品。


  二是加强整体设计,挖潜新的合作渠道,建立新的交流平台,在此,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前景可期,为什么是在职业教育领域?首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带一路”就是互联互通。这个互联互通有五个通,一个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联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加强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正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具有影响力和亲和力,是让中国和延线国家民众深入认知对方国家相互理解的重要举措,可起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的作用。没有这些软交流的先行和深化,硬合作就缺乏扎实的根基。硬合作的成果就难以深入持久。特别是前几年在硬合作方面,不管是码头、港口方面投入了很多,但是这种人文交流、软交流,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合作。


  其次,从中方来讲,是进一步履行中国对世贸组织做出的服务贸易的承诺。众所周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工业、商贸等方面为世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今后一段时机应该在教育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履行承诺,提供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公共产品。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的合作,有利于中国与延线国家共同相互培育友好的社会阶层朋友圈。因为责任这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一带一路”这个朋友圈,也给我们奠定了双方的非常深层次的民意基础。因为它面对的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家庭的孩子,所以这一点也是从另外一层面扩大我们的朋友圈。


  第四,进行中外职业教育合作,也可倒逼中国自身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进一步促进校企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中国尽快建立国家的职业资历框架。因为现在欧盟、东盟都有自己的国家资历框架和区域的资历框架,那么中国建立资历框架还在路上。如果我们加强与这些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在这方面也倒逼中国在标准制定方面能够更加加速我们的规矩制度。


  面向未来如何去做?首先政府应将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纳入整体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顶层设计与谋划中。

其次,应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差异化的合作措施。


  女士们、先生们,在过去几年我国以援外和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也分别在泰国、非洲等国长时建立了若干个鲁班工坊或在当地开展合作办学。但总体而言这样的合作与人才培养还未形成规模和长期效应。未成为国家层面的总体设计,只是小打小闹,或者个别企业、个别学校的行为。建议中国在这方面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将其纳入国家总体援外计划。总之在中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多的空间和留白。


  三是在国际教育交流整体合作中,进一步加强对中外国别、区域、政策的研究和科研合作。包括对国际热点、难点问题,对各国政策出台背后的逻辑关系,及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和科研合作。


  那么在这方面,特别是在最近我们处理中美和一些西方国家这些关系上面,我们更需要深层次地对这些国家背后出台政策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


  四是进一步创新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在过去几年,我在留学基金委工作的期间,我们建立了很多平台,特别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联合中国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吸引了一大批国际一流高校与我国的高校开展合作。面对未来新形势的挑战和需要,希望中外政府、中外高校、中外基金会、中外企业能够搭建更多跨学科、跨领域、跨多国的人才培养。不仅要联合培养博士生,也要培养包括硕士生、本科生在内的各类各级的人才。不仅是培养理工科专业的人才,也要包括语言人才的培养。这里涉及我们中文,也涉及未来英语、德语、法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所有亚洲非洲等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要外加专业或者具有多语种掌握的人才,这个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需要。


  我想留学这个话题一会儿著名专家江波先生还会给大家做出精彩的分享。


  最后,我以世界著名诗人歌德的一首诗来结束我的发言,这首诗的题目叫:《二裂银杏叶》——生着这种叶子的树木 从东方移进我的园庭; 它给你一个秘密启示, 耐人寻味,令识者振奋。 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 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 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 被我们看成了一体? 也许我已找到正确答案, 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难道不感觉在我诗中, 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


  该诗以银杏叶形状的一和双为出发点,展示了丰富的辩证法意蕴,其第一层含义指爱情你和我,第二层意指文化、教育,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教育和关系,我想这里蕴含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喻意和思想。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