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立国发表主旨演讲


9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立国发表主旨演讲.jpg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汇报一个新发展格局服务区域发展的大学治理变革。因为小强教授讲了,当前我们国家的大学在治理,学科建设方面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是讲几个问题。第一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责任与挑战。因为最近提出了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换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必然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无论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在GDP达到发展阶段之后,它必须要以国内的循环为主体。在一个经济大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其他的,都发生了一种新的动态,比如当前我们国家提出了区域发展的问题,新经济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的发展是不一样的。高等教育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高等教育面对的责任和使命,实际上它的治理变革也不一样,所以,我围绕这个问题跟大家简单汇报一下。前面就不讲了,一些背景内容。主要讲一下,第一是重构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计划经济时代,行业部门所属的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计划经济体系,我们高校分数与各个中央部门所属,当时有一些调整到1997年,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整个的大变革之前,当时全国的高等院校,主要的高等院校在中央部委手里,还有一些交通部,铁道部等等,每个部委都有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甚至还有技校,所以当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那么随着20世纪90年代,一个是把中央高校下放到地方管理,第二,各个省根据当地发展的需要,各个省都在大规模的建立新的高等学校,所以形成了行政化的体系,一个是中央统筹以省为主,三级办学,在省委办学之外,还有各个地市办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第二个特点,我们国家总体的布局,地方高校是占主体的,超过的比例达到95%左右,部属高校只占了不到5%,这是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实际上有很多问题,为什么有很多问题呢,每个地市都在办学,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密切,我问过一些学校的校长,或者书记,我一个同学在海南一个学校当院长,那时候海南是比较发达的,服务业比较发达,我问他们培养的毕业生去哪儿了,他们说50%去东莞,广州,30%去上海,还有20%去北京了,留在海南的没有多少。然后福建省的一个本科院校,每年拿出3个多亿支持院校的发展,这个地方的财政也是拿出很大力气,每年3千多毕业生,每年留在当地的不到800多人,大部分去了其他地方。所以高等院校的体系变革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新发展格局。现在区域发展一体化,包括成渝经济圈等都非常强,这个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态,它突破了传统区域发展的格局。有几个变化,一个是服务面的变化,主要是行政区域内转向区域发展。二是服务内容的转变,因为过去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有一个目的是服务社会发展,人道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第三是协作协同向合作为主的方式转变。因为传统的协作协同往往变成一个竞争发展,造成优质资源被稀释和浪费,为了防止恶性竞争,为了防止同质化,不平衡发展,现在叫合作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概念提的比较广泛,就是要协同合作。第四个是服务方式的转变,因为高等教育不仅具有基础性和适应性,更有先导性和全局性。高等教育要具有超前规划布局的理念,区域发展的三螺旋理念,如果企业能不能单独创新,可以,比如深圳没有多少高等教育,但深圳是中国创新能力排名第一的城市,但新的创新成果大部分是在外面,反正有人给我说过,不知道数据是否准确,说这种创新的动力来源有三分之二是来自于美国的硅谷,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北京,但北京的三分之一有60%来自于国外。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企业的创新主要是依靠于外部,而且大学本身可以创新,比如美国的硅谷,小强教授提到的国外的中心研究,所以高等教育本身,大学本身它的创新发展不一定是技术转让,技术输入,它可以自己办专业,然后成果转化。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北京不行,北京确实用地用人受到很多限制去创办企业,所以北京主要是技术输出的模式。第五是治理机制的转变,由大学与政府互动,大学主要受政府管理变革为大学与国家,政府,社会,市场的多重互动关系。实际上大学面临公共知识生产与市场知识生产的问题,现在为什么要强调要建设国全球的创新中心,包括区域的中心体系,实际上大学一方面我们要向企业提供服务,要搞产业技术转让等等,但更多的还是公共知识生产,解决共同利益,比如疫情来了疫苗的研发,还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所以国家有这种生产模式,第一是波尔象限,第二是巴斯德象限,地三是爱迪生象限,波尔象限就是纯粹的基础研究模式,我们传统讲的好奇心,以个人兴趣驱动的,没有任何外在目的的这种技术研究。第二是巴斯德象限,它是一个世界上发明狂犬病疫苗的,它是强调我们要搞基础研究,但是以应用为引导,服务应用为发展,这个叫面向应用导向的技术研究,其实波尔象限和巴斯德象限就是公共知识生产,都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第三是爱迪生象限,就是纯粹的技术研究,可以搞技术转化,可以搞技术转移。这三种什么方式,我画了一个图,大学属于中心的地带,在21世纪90年代,我忘了是斯坦福大学还是谁提到,他说世界发展有三个技术,一是专业技术,第二是人才,第三是创新,大学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它是核心地位,它不断的发生变化,比如和市场的变化,过去我们老是强调技术转移,技术输出,现在国家强调什么,强调知识交流,什么叫知识交流,大学和企业之间我们可以知识交流,大学为企业提供知识,企业为大学提供支持和运用,现在是联合创新,联合合作,这是一个新的模式。我们过去计划大学是单纯的为企业服务。再比如说大学为全球,为国家,为区域,过去我们更加强调局部第一,或者某个方面的利益,现在更加强调面向应用的公共知识生产,不能单纯是出于好奇心,现在必须面向全球的国家重大利益,比如中国的卡脖子问题,大学要推进卡脖子问题的基础在哪儿,需要提供技术知识的源泉。再比如说和社会的关系,过去我们老是说知识的扩散,实际上对社会,大学起了一个载体和平台的作用,目前在中国,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目前新的目标,叫构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原来是没有大学的什么事情的,就是义务教育,第二,大学面向中心学习体系的服务,第三,恐怕就是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像中国,我们这场是高等教育专场,外面还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首先要有公共性,这是大学的重要方面,我们过分强调为经济,为产业服务,为大学贡献。

  这是一个图,简单汇报一下。第一个,传统治理就是学者为主的治理,特别是学者个体为主,比如德国,不管什么都是学者作主的事情,在德国,日本这些国家,教授的权利特别大。美国不行,美国教授的好奇心不够。第二个模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学校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前面提到了,学教授也有个体利益啊,你这个学校,校长有时候发表各种说法,包括书记说什么,有时候并不是代表党委或者代表行政,是代表行政学术的一个共同利益,现在日本也好,德国也好,治理改革加强以校长为代表的整体的权力,像这种改革方向适应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治理的变革。大学要服务区域发展,真正提高创新能力的话,实际上这是一个建立知识生产为中心的网络化治理,它的三个特点,关联性,网络化和自主性。第一个关联性,可能有的应用学科就是企业发展为依托,企业是外来力量在这个学科的治理发挥作用比较大。有的基础学科,比如数学也好,物理也好,本身就是学术性非常强,那么还是学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第二,网络化,比如大学的治理怎么体现一个多中心的模式,就像刚才剑萍院长讲的,你不能光领导说了算,也不能那几个著名的专家说了算,还有学生的利益,还有外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多元化。第三是自主性,大学的治理以学者为中心,到学校为中心,到知识生产为中心的网络化的变化,但是大学治理的自主性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它知识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知识生产要求学者做出主独立判断,学术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我认为在中国,我们建立全球科技中心,再建立区域科技体系的背景下,在我们国家提出各种区域发展的格局下,在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高等教育本身要承担新的责任和新的使命,大学本身在承担使命和责任的过程中,大学的治理要不断深化,要更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大学治理的体系,要提高大学本身的效能,要提高大学治理的现代化,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