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各位代表,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我的一个观察,一个思考,一个观点。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双一流首轮建设的期满,在这个结骨眼上,马上第二阶段的建设,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思考一下,我们第一阶段,过去我们“双一流”建设的模式问题,这是我的一个主题。大家知道2015年的“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以学科为基础,打造学科高峰,建一流大学。17及18年“双一流”的建设办法技术提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在这个名单里面也是公布的单一高校的一个一个的单一的一级学科,所以我们可以归纳总结,我们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建设?我总结了两句话,以一级学科为平台,建设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为基础,建设一流大学。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一个基本的思路,我把这个思路叫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模式。那么这个模式是否合理?我们刚才讲的是三年的第一轮的建设期满,我们需要去反思,是否合理,是不是符合国际趋势,下一步我们在模式上可不可以做点思考,做点调整?我讲三个内容。第一,我作为一个大致的,不能说精细,一个粗略的观察,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模式,叫中心模式,他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通过建设一流的研究中心来为支撑,来牵引,来驱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第二,我想比较一下我们这种学科模式和这种可能存在的中西模式之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第三我想说一下下一个阶段我们“双一流”的建设方向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在学科模式之外,发达国家地区可能存在另外一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模式,我们叫中心模式。这里我考察了德国的,澳大利亚的,日本的,我国的台湾地区,丹麦,瑞典,新加坡,美国等等。简单看一下,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关注德国比较多,德国的建设精英大学的计划包括两期,从06年到19年,它中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它主要是以卓越集群为基础,来建设卓越大学。特别是到19年,这里面它已经明确规定了两条路线,一个是卓越集群,一个是卓越大学。集群是什么呢,并不类似于我们的学科,它是以项目形式资助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研究方向和研究理论,所以集群是跨学科的,了解的是重大的国际前沿的问题。这是德国的。澳大利亚没有国家层面上统一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计划,但是从03年开始它有一个卓越研究中心,就是通过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产业部门的合作,集中澳大利亚最精英的力量来解决最紧迫的问题,目前是建立了53个中心。澳大利亚没有正式层面,国家层面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这么一个计划,但是通过这种卓越中心的计划来引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第三是日本,日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上分了三个阶段,从02年的建设,21世纪卓越中心,到07年的全球卓越中心,到2014年叫全球顶尖大学,大家看一下这三个计划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但我们可以看得出它是一个先建设中心,后建设大学,它是在建设卓越中心的基础上再建设大学,所以这个先中心,后大学的思路也比较清晰。再看台湾地区,它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上有两个计划,这两个计划资助的规模,建设力度大致相当,但是它有一个重大变化,计划1的时候,它是以学科为基础建设一流大学,第二是建设顶尖的建设中心,它是两条路线在前进。到了计划2的时候,迈向顶尖大学的计划,这时候它只有一条路线,过去有两条,但是计划2的时候合并成了一条路线,就把所有的建设全部纳入到研究中心这条路线来进行建设,计划2是针对重大建设的问题全部整合为研究中心。所以看的出,从计划1到计划2,可以看出台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两条路线最后到研究中心一条路线。我们还看到丹麦,有一个大学的科研投资计划,这个计划里面是通过在高校内部投资建设研究中心,推动丹麦至少有一所高校能跻身欧洲前十。然后是瑞典有一个林奈中心计划。这是这几个国家。另外我们还看到在美国,芬兰,挪威,新加坡等等,都存在中心模式的这种路子,这个不详细说了。通过对前面这些国家的观察,思考,我觉得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就是以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基础,来引领,来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那么日本,我们刚才看到的日本是先建中心,后研大学,在时间轴上历史性的遵循了这个模式。台湾地区从双线建设到单线模式,可以看出它已经向这个模式靠拢。德国的也是,所以我说我们不排除我们没有考察所有的发达国家,不排除在中心模式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模式,但我们觉得中心模式作为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主流是,在发达国家存在这种客观性。
再进一步考察,这些研究中心具体有什么特点呢?我归纳总结一下,这种中心模式建设的研究中心,它的特点我归纳叫:四跨一导向。就是问题导向,跨学科,跨学校,跨界别,跨国家。我们从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看,这些研究中心是针对问题,依托问题,建立在问题之上,并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第二,跨学科、跨学校。这种研究中心的跨学科,跨学校有很多种,一个是以一个学校为主,从其他高校中引入力量。第二是两所高校联合,合作研究一个世界一流研究中心。还有台湾地区的两个不同的大学系统内部的联合,这个研究中心是跨学科,跨学校的。第三是跨界别,这个跨界别主要是跨越了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从高等教育中来凝聚力量建设研究中心,从科研院所,政府,产业部门,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讲创新,生态,讲三螺旋,实际三螺旋已经过时了,可能现在是四螺旋,五螺旋了,正是不同界别之间的合作,来凝聚最精英的力量才能打造世界一流。这个国家的流体中心可以看到,43个合作组织,包括25所国内和国际高校,8个国家实验室,包括还有一些合作伙伴。然后是跨国家,这是国际化的问题,所有国家的研究中心都开展国际合作,都明确要求国际合作。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学科还是中心,到底是学科模式,还是中心模式,我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优缺点我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中心模式可能不适合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第二,学科模式可能不利于实现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为什么说中心模式不适合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大家知道西方的发达国家地区的世界一流大学,和我们说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一些区别,它是科研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可以从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大学排行榜看得到,它讲的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是科研导向一流。那么以研究中心来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符合了西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科研创新的价值问题,特别是四跨一导向更加契合了当前知识生产转型后知识的生态,所以这种中心模式符合。在我们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个国家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和国情,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那么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什么呢,我觉得第一是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标准,这是中央这么几年来一直强调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不能完全是科研导向,我们的主要中心工作,“双一流”文件说的很清楚,18年的8月份出台的,“双一流”的指导意见指出,培养人才是中心,不管是研究生,还有本科生,这种研究中心针对四跨一导向的研究中心适不适合培养人才呢,也适合但它适合小规模的,精英型的,特别是博士生,它是在前沿上,它不一定适合规模大的,层次更低一点的本科教育。我们本科教育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知识基础,需要有稳定的资源支持,那么这个研究中心都具有。第二,学科模式不利于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我们知道我们知识生产转型以后,知识生产从学科走向运用,我们今天的方式已经产生了改变。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学科模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上可能存在两个突出的不足,第一,它割裂了校内之间的联系,校内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纽带,有的同学会说,实际上各个高校建设的方案来看,都是以一流学科组建学科群啊,但我是想说,这种一流学科为引领的这种学科群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流于形式,在文本上,在真正的跨学科的合作还是非常难的,这里面更加的,它阻碍了高校之间的联合。大家知道我们要建设的是世界一流的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我们仅仅依靠我们国内某一个高校的某一个学科来建设世界一流,当然有可能实现,但我们有更好的路径走,我们可以把国内的同类的精英集中到一起再来冲击世界一流,那我们达到世界一流的时间和速度更短,更快,所以这样的模式是分割了资源,校内分割,校际之间不能不能联合,往往为了竞争还不去合作。第三是他忽略了知识生产模式二时代里面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非高校的知识生产。我们今天讲知识创新,讲创新的生态是三螺旋,高校大学是知识生产的其中一根螺线,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多根螺线旋绕在一起,形成了进店知识生态新的生态,我们不能仅仅一个高校的学科,没有跨界的合作,最后是跨国的合作。
下一个,我们“双一流”的可能的方向是什么,我提出一个,我说了不算,不一定对。第一,坚持学科模式,第二,借鉴中心模式,第三,扩大视野。坚持学科模式,我们要以一流学科来培养一流人才,特别是本科人才。第二,要借鉴中心模式,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有单一的一流学科牵头,依托引领,建设实地的跨学科中心,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我们希望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培养一级人才,主要是一级本科人才。以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来开展一流的科研创新,这样共同来支撑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第三是扩大视野,我们要在高校内部打破学科的边界,多学科,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在高等教育内部,鼓励高校联合合作来建设一流的研究中心,或者是创新重要。第三,要打破高等教育边界,鼓励跨界合作。最后是国际化的问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