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剑萍发表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嘉宾,专家,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地方大学权力体系中的学术制度文化,怎么看地方大学,他在权力体系中,学术制度它的文化是什么。我简单讲就是:谁来看,如何看,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因为大家知道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报告提出了,要加强一流研究,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当然包括目前高等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里面当然也包含学术治理、学术权力,他的能力就提升,它是实现大学使命和责任的重要的保证。我谈第一个问题,谁来看。大学权力,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察者,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很不一样的,比如从管理部门来讲,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部;组织部门:组织部门管干部,还有纪检,监察巡视部门,他对高校的权力是不一样的。还有比如学校的领导、书记、校长、副校长,位置不一样,对于学术权力的认识也不一样,教师群体,比如青椒、一般教师、大牛;学生群体,本科生、研究生。然后社会公众也不一样,老百姓,媒体等等。所以今天我说这个话题实际上不完全是学术的研究,不完全是理论的研究,更多的是经验的研究。

  我大学毕业以后,曾经在四所高校工作中,不同的学校,学科不一样,发展水平不一样,你在里面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时期不一样,你的观察得出的结论也很不一样。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可能就是一个青椒,可能30年前,学术权力也没有发育,跟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自己博士毕业以后,到一所高校来,要逐渐在学院里面工作了,做副校长什么的,这时候我成了学术权力的参与者,当然还有很多老先生,老教授,这时候感觉又不一样。后来自己在大学里面做副校长了,管教学,科研,我就成了学术全国的直接组织者,我又一种看待了,后来我在高校里面做常务副校长,就直接管教学,科研,我就超脱了看它的运行,甚至把学术权力放在学校的行政,后勤,思政工作等一个系统工作来看待。后来我离开高校了,到科研院所,后来又在地方政府工作过,今天回过头看完全不一样,所以对学术权力的认识从无知者到参与者,到组织者,甚至到了一个相对来说俯视者,到今天来说成了一个旁观者,感受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学术权力我今天谈的话题总要有一个立足点,就是书记和校长,他来如何看待学术权力。书记和校长在大学里面是连接权力的权力,超越权力的权力,他本身是一个权力的节点,他不仅是学校各项权力的节点,同时,他又连接学校内外权力的节点,很多时候集多种权力为一身,要求校长成为超越权力的权力。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不见得是校长,学委委员会的一般都是,他们应该是超越,驾驭它。我举个例子,相当于什么呢,地方政府里面,党委政府,人大政协负责领导班子一把手都是正厅级,但班长只有一个,书记,他是统摄这些东西的,你不能把自己混统于一般,这里面书记校长在学术权力上应该如何来对待它?刚才我跟黄校长,我们还交流了,我是一个大牛,我是一个院士,你当了校长,在学校的权力当中,可能一个直接参与者,可能更多是超越者和驾驭者。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如何看学术权力。不能单独就学术权力论学术权力,我们原来总是谈党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实际上是一种线性思维,如果把权力,从政治学的角度就是一种影响力,权力的获得,权力的保持,权力的显示等等,就是影响力。如果我们把权力从来源,主体,内容,形式,特点来看,大学权力就是一个特系,一个网络结构。什么样的网络结构呢,当然我已经离开学校了,超脱了,将近20年前,我知道一个研究生做的论文,当时讨论很多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其实远远不是这样的,大学权力的来源,类型,权力组合和它的调整方式,它是非常复杂化的,它可以有管理群体的权力,教师群体,学生权利,辅助群体,等等都有权力。甚至可以这样讲,学校里面任何人都有权力,那校长如何看待这个权力问题?校长的权力再大,不可能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你装录像监控都没用。校长的权力再大,在某个时候你不如看宿舍的阿姨的权力大。技术权力,学校里面,只要网络正常运行,没有人会想到学校里面还有网络中心这个部门,但这个网只要一断10分钟,马上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就会被打爆,然后校长讲五中全会马上到了,如果这个防火墙再不弄,非出问题,别说这么多,马上报个方案,200万,到底是需要200万,20万,没有几个人说得清,赶快走绿色通道,不要再走正常程序了,赶快解决,所以这个权力很大很大。所以我说学校里面,权力体系,要在这个权力体系中看待学术权力,学术权力就要把它给制度化。制度化当然要通过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的制度化,实际上从某种意义说,学校的校长也很难当,另一方面也好当,为什么,因为都给你定好了,就照这个来写。当然这个适不适合地方高校,我感觉未必完全适合。所以现在还是要有一些新的认识它。

  这里面,在地方高校的学术权力的运行中往往可能出现几种偏差。第一种,左的偏差,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还有一种是右的偏差,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学术委员会,你们投不投票,看似是民主,投票,学术委员成了一个工具。明明背后评出来的很不合理,你找书记,找校长,没办法啊,学术委员会这么投的,我也没办法,这种某种情况就是不作为。还有一种就是打倒皇帝做皇帝,这个打倒皇帝不是民主,而是皇帝轮流做,比如今天我搞园林的把你弄下去,后天我搞土木的把你搞下去,就是这种偏差。要警惕这个学术权力,学术权力的大流容易走向三个偏差:官僚化、大师化、网红化。官僚化,明明是教授,看着像官员,但关键他很享受这些东西。而且我有感觉,越没在政府干过的,越很羡慕,追求这些东西。再一个,大师化,比如说几天不见了,穿的衣服的。还有一个是网红化,我们在地方高校的学术权力运行中,它的学术组织都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出现一个学术权力在高校里面,比如学术委员会到底它的定位是什么,他是学术人大,还是学术政协,这个实际上在不同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的章程中规定是不一样的,有的规定非常明确,学术委员会就叫最高学术权利机构,在学术人大什么都要经过他。还有的学校规定,学术委员会就是一个审议、咨询的机构,更多相当于学术政协,在不同的地方高校里面,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和实际起的作用是不太一样的。当然,随着一些高校,大学章程的修订,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运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大家知道最近几所高校都修订的章程公布,现在规定没有明确,学术委员会的产生,原来是选举,采取的是民主集中制。学校要依法办学依规办学等等五个体系要健全,学校两风三态比较好,政治生态是统领,学术生态是基础,人际生态是表现,一个高校里面人际生态很不好,一定根儿是学术和政治生态出问题了,他们出了问题,学术生态很难好。反过来,如果学术生态比较好,有一些老先生能坐的住阵,学术生态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学校要善于运用党政推动和学术治理两个轮子。最后是怎么看学术权力的制度文化,说到根本,最后不仅是看它的组织形式,是看它的文化,这一点,也是顺着刘校长的话题听了以后,一个学校的根儿上,包括学术权力的运行是看它的制度文化,我们经常讲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地方高校在制度文化运行中走过四个阶段叫:领导拍板、领导规则、会议决定、依规施治。那么学术权力制度文化往往有三种类型:要发展性制度文化,应对性制度文化,一种是防卫性制度文化。一个是制度性文化,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还有一种叫应对性制度文化,干嘛呢,上级有这个要求,我必须也搞一个制度,以会议传达会议,以制度落实制度,没这个东西,巡视巡察时过不去,你要有这个东西。还有一种叫防卫性制度文化,按说不用搞这个制度文化,搞任何制度都需要成本的,最大的成本是什么呢?就是时间。所以有时候我们搞了很多扯淡的制度,他有时候不需要这个东西,非常复杂,他为什么搞的这么复杂呢,就是防卫性,不要被别人黑。任何一个单位的制度性文化三者并存,发展性,应对性,防卫性都有,但发展性是主流的,如果后两者成了主流,那这个制度文化就有问题了。还有一个是地方大学学术权力制度文化的三个挑战。一个是一放水土养一方大学,还有一个是学校的文化传统,但是对地方高校来讲,往往有一点我们忽略了,就是地方文化,区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大学。中国的大学除了少数大学之外,包括一些部属大学,基本是地方化。我说的地方是来自人,他是生于地方,长于地方,为了地方,更关键的是人来自地方,它的地域性非常明显,人是关系的综合,是所有的代表,所以往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大学。在不同的大学工作过,到不同省市的大学工作过。第二个挑战是多样性与跟随性,地方高校非常多样,接近1200所,除了100多所部属高校之外,很多都是部属学校。而且它的特点是跟着规则走,他没有规则制定权,规则制定权是来自于行政部门和双一流高校,他是跟着规则走的。第二学科振荡期的唯才是举,很多高校学科要发展的时候,这时候往往容易出现不正确的学科政绩观,出现了学科锦标赛等等,就容易出现很多偏差,所以最后我还是归结到作为一个书记校长怎么看学术文化,用一句话归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视宽严皆误,书记校长要站在一个超越的角度来看待学术权力,谢谢。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