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大家需要自问,我们真的重视教育吗?


  2020亚洲教育论坛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在开幕式和高等教育论坛B上呈现了精彩的演讲,下文为搜狐教育观察对席酉民校长的专访。


1.jpg


  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都特别重视教育。中国父母尤其舍得给孩子做教育“投资”,因为他们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为了好的教育,中国人一直在努力。但对分数或学历的执着,使得种种努力,偏离初衷。为什么会这样?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的回答是,在中国,任何事情只要用指标去衡量,就会扭曲。教育需要回归和重塑,这是动机,但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我们对教育很重视,却是在一个不太正确的方向上、用不太正确的方式去努力。从小扼杀一代代人的创造性,这不是好的教育。”近日,在亚洲教育论坛2020年会上,席酉民接受了搜狐新闻-教育的专访。作为著名管理学家,席酉民校长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预判引人深思。


2.jpg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


  “任何事情只要用指标去衡量,就容易扭曲”

  搜狐教育观察:伴随着中考中体育分值的逐步提升、高校在招生测试环节增设体育项目,人们对体育的关注陡然升温。一些家长慌了,在焦虑的同时,把目光转投向了校外培训机构,似乎又要朝着应试的路上走去。为什么教育往往会“扭曲”?

  席酉民:在中国,任何事情只要用指标去衡量,就容易扭曲。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要素、机制要素没有解决好。

  比如,当国际留学生数被作为评价一流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后,国内高校纷纷将扩大国际留学生规模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许多学校甚至因此降低留学生招生标准甚或教学质量控制。

  搜狐教育观察:要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要如何做呢?

  席酉民:就高等教育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办学要遵循教育规律静下心来;第二、教授和学校都要重视品牌建设;第三、国家要推进大学的法治化建设;第四、家长要对未来世界有正确认知。

  首先,要改变中国按工程、按项目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从而让校领导、大教授们按照教育规律精心办学。实际上,国家和社会包括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呼唤“以本为本”,反“四唯”,但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各种努力会雷声大雨点小。

  我的建议是,应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社区大学等几类,根据学校层次、定位、规模等形成一套相对科学的资源配置体系和规范的拨款方式,让各个高校不用再在争取资源上或围绕太多的工程或项目花费过多精力和时间。一旦有了科学的资源配置方式,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就知道该干什么,就会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必要成天跑来跑去。

  搜狐教育观察:您所说的教授和学校要重视自己的品牌建设,是什么意思?

  席酉民:目前,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采取的是国家学位制度和国家教授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应该要把国家学历和国家教授转变为大学的学历、学位和教授。这样,教授和大学才会关心自己在市场上的价值,才会重视自己的品牌塑造。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我们在招聘教师时,不会看其原有头衔,而是关注其教学经验、研究积累和潜力,根据我们的标准确定其职称级别。

  搜狐教育观察:您为什么强调加快大学法治化建设是重中之重?

  席酉民: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大学是社会重要而又特别的组成部分,自然需要完善其法治化建设,例如尽快把民办高等学校、独立院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这几类高校的办学条例连同公办大学一并考虑,研究颁布大学法,依法规范其设立、治理和运行,这样大学的设置、发展或解散就有了严格的法律前提。成熟的社会一定要重视法治建设,比如大学怎么成立、怎么治理、怎么监管、怎么解散等。有了法律保障,办得好的大学会得到政府和市场的有效支持,办得不好的大学可以依法解散甚或破产。其实大学破产并不可怕,一所差的大学破产了,有能力的学校去接管,对师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搜狐教育观察:您谈到的第四点,家长要对未来世界有正确认知。具体指什么?

  席酉民:假如你的孩子现在5岁,距他真正步入社会,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十多年后,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用现在的分数或学历思维模式和培养方式根本培养不出届时他们应对外面世界的能力。

  虽然我们很难预知未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追求的学历、学位会越来越变得没有价值。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兴趣爱好,没有独立精神和责任感,没有某方面的造诣,也无能力创造社会价值,就算身上贴了一大堆标签,又有什么用?真正的教育是把这些学历学位和各种证书看成学生成长路上的副产品,更应关注它们背后的真谛——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知识、素养、能力的提升。

  现在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教育普遍存在的扭曲现象,但却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被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束缚住,不得不努力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如果我们有前瞻性认知,就可以胆子大一些,做些突破,我们可能会发现并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损失,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学习动机要跟人生发展挂起钩来”

  搜狐教育观察: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了,学历也会相应的贬值吗?

  席酉民:实际上,学历贬值是必然的,不仅仅是研究生学历,所有的学历都会贬值。牛津、哈佛的学历也会贬值。在未来社会,竞争不再是看你学到了什么、你懂什么,你头上戴了顶什么帽子,而是你在人生成长的路上按兴趣形成某种造诣,从而给社会带来价值;工作的方式也不一定是加入某个单位,而是以你的价值创造力赢得更多价值创造系统对你的青睐!因此,学历将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标签。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求学的动机怎样转变?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工作难找而去读研究生,这在动机上就错了。学习一定是按照自己兴趣和人生规划来进行的。兴趣会随着不同阶段认识的升级而改变,但需要明确当下阶段想要实现什么?动机要紧密贴合人生发展规划。所以,不管学历怎么样贬值,只要有清晰的人生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兴趣追求,持续学习和积累,就会在某个领域有造诣,学历就不会真正贬值。

  教育能否“内外双循环”跟制度有关

  搜狐教育观察:目前,中美关系错综复杂,经济的“内外双循环”被频频提及。受国际局势影响,今年的留学之路也困难重重,教育有没有可能实现“内外双循环”?

  席酉民: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可改变,但一定是在新的技术经济环境下去探索中美两大阵营相互竞合而涌现的新的国际化。教育能否实现内部、外部都流动,这跟教育制度有关系。

  我国规定,没有参加中国高考的学生,不能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可。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在国外上学后就不能转回国内读书,除非学生不重视学历和学位。

  实际上,这个政策是为了防止少数人投机:通过在国外入学,再回国读书,回避高考。这项政策虽然抑制了这种现象,但同时也限制了一些优秀学生的交换和回流。

  2020年,教育部允许部分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招,即是针对这类未参加高考但已被录取到国外大学又不愿或无法出境的留学生们订制的入学措施。

  北京、浙江、广东等19个省市的约9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都被允许扩招,在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保证质量的原则下,接受留学生就读。等到学生完成学业后,达到要求的颁发外方高校学位证书,并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获得认证。

  搜狐教育观察:您怎么看这一做法?

  席酉民:这种做法是一个迂回的路线,也是一个进步。不过,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完成学业后学生只授外方合作大学的学位,须征得外方同意,据我所知也有外方高校不愿意这样做或不同意授予其学位。

  考虑到未来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提出了“柔性留学”的概念,意即无论你身处何国,只要你喜欢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便可以注册成为我们的学生,但因个人喜好或客观环境,有短期的出行困难时,学校可以给你设计学习方案,通过网上和世界不同合作伙伴的教育资源,实现你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参与教育的新模式。这既可以突破政策和制度的约束,又可以解决因为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留学障碍,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全球学习、全球实践的教育生态环境。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习超市”就能帮助实现这种留学方式。

  搜狐教育观察:这个“学习超市”具体是什么?

  席酉民:西交利物浦大学“学习超市”是2020年5月启动的。“学习超市”引入世界范围内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和外部教育品牌及研究成果,并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实体校园相结合,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未来大学新形态,以支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终身学习及创新创业的生活方式。

  “学习超市”绝不是一时的举措,而是要塑造未来世界全球互通合作,是学习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

  “不要因为疫情好转,教育又回到原点”

  搜狐教育观察:回到当前大家谈及最多的话题,您怎么看这次疫情对教育造成的影响?

  席酉民:我觉得这次疫情给全人类上了一课,人类社会需要反思未来人类社会生存和生活的新方式。就教育来说,受疫情影响,人类经历了一次史无前列的大规模在线学习。你会发现,在这次疫情中,老师们没有做好准备,学生没做好准备,设施也没有做好准备,学校也没做好准备。但是由于特殊的境况,大家不得不去做一件还没有做好准备的事。

  实际上,教育网络化、数字化谈了很多年,但为什么一直发展得特别慢?因为没有一个推动力。这次新冠疫情,让我们一下子意识到必须这样做。

  然而,人们是很健忘的。当前,国内疫情好转,学校复课,很多人可能就觉得疫情期间采用的教育方式就该结束了,或者松懈下来,把疫情中意识到要做的事情又慢慢地抛到了脑后。

  对于中国教育来讲,面对疫情,应该采取积极的心态,把危机当成一次机遇,去思考它给人类敲响了什么警钟?会改变人类的哪些行为?教育应该做哪些改变?这样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而不是因为疫情好转或者过去了,教育又回到原点。


“亚洲教育影响力奖”获得者黄麟乔:什么时候教育能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灵?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2020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