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我们主办方亚洲教育论坛邀请我登上这个舞台。这两天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说亚洲教育论坛很多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畅谈教育事业。我看了一下来宾的介绍,有很多朋友是在做留学工作的,就是把中国的孩子带到国外去感受一下世界文明,后来我就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叫在科幻欣赏中培养全球视野。有的朋友就会问了我们这是一个科普的分论坛,你怎么想讲这个事情呢。我们说全球视野,或者说全球化这个事情它是科学的一个内在文化内涵,就是说科学这个事也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它也是推动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力量。我们说科学知识本人它可能是中性的,我们获取科学知识可能是需要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价值观,排除个人倾向,排除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整个社会上普及和推广的时候它不可能是中性的,它是有立场的,它是有爱恨的,它是支持什么和反对什么的,所以科学天生是一种文化因素。我自己写了一本书叫《科技文化的概述》,就是科学本身它是有立场的。反过来我作为一个科幻小说家和电影编剧,我们是写故事的,文艺作品、故事它也不可能是中性的,所有文艺作品都是要以价值观来感动人的。一部文艺作品能够打动人是因为它思想感情充沛,它不可能是一个中性的,在科幻所描述的各种主题里,推动的各种价值观里全球化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 可以说回顾人类历史,提出全球化,提出人类一体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并不是全球化这个词这十年才听到就是一个新鲜事。各种宗教领事都希望把自己的精神传播到全世界,但是古往今来只有一种文化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就是科学技术。我们这么多国家和民族的人聚集到一起,我们最大的共同语言就是科学技术。我们中国的一个工程师是一个水电工程师和美国的水电工程师坐在一起共同语言会很多,可能和一个诗人坐在一起可能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下面我具体来说一说科幻。我刚才说科幻描述了科学,所以要从科学中间提炼出来这种全球一体化的主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位著名科幻作家法国人如那法儿那(音),我小时候看他,我孩子都看他。如那法儿那有一部名著叫《80天环游地球》,这个作品在文学史上一直被嘀咕,我认为它是第一部提出全球化的作品。如那法儿那在150年前提出一个理想,就是这些人把地球作为舞台,到现在仍然是很新鲜。 我下面举一些大家熟悉的科幻电影做例子。左边的片子《黑客帝国》,在这个电影里人类没有民族,没有国界,这个电影有很多人,还有中国香港演员扮演重要的角色。右边的作品是七八十年代老版的《星际旅行》,也是各种肤色,各种民族的人都有。这部电影当年拍摄的时候是冷战的高潮,苏美对抗的高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俄罗斯人,也就是说他们设想的22世纪冷战是一定会结束的,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对抗未知的挑战,也就是说在七八十年代科幻作家已经有了这样的视野。下面这两部作品它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电影叫《生死搏斗》,当时我电台和电影院接触这部电影。右边的电影名字叫《凶宅美人头》,它是一部科幻片,这两部作品都是华人背景,华人社会里演绎的故事,但是小说的原创都不是中国人。左边这部电影原创是美国科学作家写的《不朽的人》,右边电影的原著叫《x教授的头颅。这些故事原来不是中国背景下的中国故事,但是当把电影改编成中国故事的时候,我们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也就是说科学这种主题它其实是可以放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去演绎,这就是为什么说讲科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带到人类的主题。 这两部电影比较新,左边的电影就是《地心引力》,是2013年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我们现在再回去重温一下它,这个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长镜头,将近1分钟时间地球在宇航员的镜头下缓缓过来,导演把太空当作自己的理想,他说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是不像我们在地图上那样看到我们地球被各种各样的颜色所划分的,这一个一分钟的长镜头就是要表现这个主题。这个电影中间出现了最后的女主人公进入了中国的天宫一号,坐着神舟飞船降到地面。这部电影是在2006年立项筹拍,当时中国没有多少票房,因为当时他们请教的航天专家,当时神州号已经上天了,天宫号没有上天,但是公布的,所以他们请宇航专家来设计的道具,里面的内井就是神州号或者天宫号的景。当他讲到科学的时候,可能国界就不重要了。《火星救援》去年刚刚上完,也是出现了中国宇航员参与营救,理由同样是中国要参与到国际太空事业协作当中去的。这部电影中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各国人在各个不同的地标建筑面前为主人公起到,当他返回的时候这些人都在为他欢呼,很多科幻作品表现的主题都是这样的主题。 下面这两部电影都是片,都是讲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些问题,昨天的电影叫《后天》,直到今天为止凡是只要一出现天气遇上变化的时候,至少中国的观众立刻想起这部电影,它比任何其他所谓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都能让大家产生印象。《巴黎协议》刚刚启动,关于人类共同面对,如何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协议刚刚启动。这部电影的来历就是当年美国的副总统竞选失败以后,他把他的主要精力用在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事业上,他拍了一个纪录片叫《绝望的真相》,这个纪录片被导演看到了,他把他改编成自己的电影。那个美国总统找了一个外形像戈尔的演员向戈尔致敬。他提的这个问题,他呼吁的这个问题是全人类面对的问题。《2012》大家也熟悉了,影片里全球面临着一场在场,就是地壳大变动的灾难,最后救援的力量仍然是在中国。这个是不是又是为了票房来的呢?不是,因为在地质灾难中间,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壳最厚,只有在那么里才能避开灾难,所以要以科学这个视角来得出结论。 我们现在有很多科幻片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票房,甚至于说票房超过了美国,有些朋友就说这些片子是用很多的金钱,很多的特效来堆砌的,其实不是这样,同样花高成本、高科技的电影,左边的电影《TROY》是古装片,这两部电影在中国票房很一般。为什么?中国观众解读它需要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科幻这种片子在中国不需要有这样的背景就可以,因为我们的中小学生都在学数理化,科幻片的背景就是科学文化。 在今天我们大家都在从事中小学工作,你们的受众,你们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科幻迷。在座的教育者都有一种认识,虽然你们教的是孩子,但是买单的是他们家长。科幻买单的就是他们本人,他们家长都不一定为这个买单,大家孩子们爱看。现在科幻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就是我刚才说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巨大的科幻市场,我们能够从中给观众什么样的东西呢?我觉得科幻通过科学的视角来呼吁全球一体的主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也就是说如果你们看到一个孩子看科幻,你可以去赞扬他,从这部书里我们将来怎么做一个地球人,怎么做一个人类人。 现在中国科幻也成为重要领域,《三体》和《北京折叠》都在国内引起了轰动。莫言先生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那样的作品很多中国朋友都很难有感受,因为他的地域文化性太强了。 最后我以歌德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次的演讲:民族文化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已经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过了200年以后我们看到科幻成为第一种的世界性的文学艺术已经到来了。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会议现场速记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