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Elin Eriksen degaard(以下简称艾琳),挪威卑尔根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挪威OMEP 主席。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别的国家的父母是如何带孩子的?
是为了羡慕嫉妒恨吗?显然不是。
是为了取长补短吗?是,但还不够。
挪威学前教育专家说:每个国家的学前教育理念,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深深地扎根于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那么我们最珍视的是什么,我们最想给孩子的是什么……值得你我停下脚步想一想。
自然之子和社会之子:挪威的家庭教育
说起挪威,大家都知道它地处北欧,天气寒冷,一年之中有好几个月在严冬中度过。接着便是这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在我的想象中基本上人们都是天天玩不用干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人们怎样养育孩子呢?真让人好奇。
自然主义养育理念:只有气温达到-15℃以下,挪威父母才不带宝宝出去玩。
小宝宝冬天照样带出去,接触大自然完全零距离
挪威虽然工业发达,但自然环境非常好,一出家门就是树林、山坡、小溪、海边(和中国的大城市比起来,挪威就像农村),得天独厚的环境让挪威的孩子从小就在大自然中成长。比如才几个月大的宝宝,妈妈就用背带背着宝宝去户外散步、活动,天气晴好时,甚至会玩上四五个小时;而爸爸呢,滑雪时也会用特制的滑雪车带上九十个月大宝宝,宝宝坐在带有透明罩子的滑雪车上乐滋滋地欣赏雪景。什么样的天气,挪威妈妈才认为不适合带宝宝外出活动呢?答案是-15℃以下。还有,挪威的幼儿园只有小年龄孩子睡午觉,而且居然是睡在室外——躺在幼儿园走廊的童车里。
大孩子户外活动花样多,在雪地上走路是家常便饭
到孩子1岁以后,随着他能走会跑,户外活动越来越丰富,几乎可以用爬山涉水来形容。比如经常去远足,一边走路一边认识沿途的植物和动物;去海边、森林收集可以吃的东西,了解食物是从哪来的。而在幼儿园,孩子每天基本上有2~3小时在户外自由玩耍。有时幼儿园会刻意安排孩子体验恶劣的天气,比如下雪天,孩子们坐上大客车外出参观自然博物馆,中途老师可能会把孩子“赶”下车,然后孩子在雪地中步行到目的地。
学会在大自然中生存是每个孩子必修的功课
挪威人对自然的爱和依恋有着强烈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们认为孩子从小就要在大自然中锻炼身体,运动和新鲜的空气会让他们越来越强壮、勇敢、健康、快乐;认识、尊重大自然也是为了生存;通过体验野外生活、了解食物是从哪来的,对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有所准备,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依靠自然在自然中生存下来。这样长大的孩子,也就“继承”了挪威人亲近自然、崇尚简单的生活方式。
挪威父母看重的3个关键词:社会参与能力、自理能力、生活的规律性
社会参与能力:关注孩子是否孤独
挪威人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融合度,但同时2011年爆发的奥斯陆爆炸枪击案也让教育者开始反思,他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一个人怎么可以不爱周围的人。在挪威,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社会化教育。他们认为一个孩子如果社会化程度越高,他就有可能越快乐。
同时,挪威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都是多子女家庭,有相当数量的挪威家庭只有1个孩子,平均每1个女性生育1.9个孩子。他们非常关注孩子是否孤独,有没有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总是一个人,家长就会很担心。同时他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社区的活动,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挪威父母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培养孩子的社会参与能力:
1. 让孩子学会分享;
2. 让孩子学会等待;
3. 如果伤害了他人要懂得去弥补;
4. 懂得如何倾听他人;
5. 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自理能力:孩子很早就学会穿衣服
挪威的父母非常看重孩子成长为一个自我服务的人,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理能力。比如六七个月时,小家伙就拿着勺子喝粥,挪威父母认为体验把东西弄乱是孩子的一项权利。因为挪威很冷,保暖很重要,所以孩子要尽早学会自己穿衣服。学穿衣服可是一项大工程,通常父母都是在浴室把孩子的衣服从里到外一件件摆好,教他先穿哪一件,再穿哪一件。
生活的规律性:孩子1岁时就开始按点吃饭、睡觉
在挪威,孩子入园的年龄是1岁,也就是说1岁之后孩子就要按着幼儿园的时间表生活了。为了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很早就让孩子感受有规律的生活。比如,晚上8点睡觉前喝一顿奶,11点再喝一顿,然后逐步拉长喂奶的间隔时间,慢慢建立吃奶和睡觉的规律。要知道挪威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生活非常规律,这可是从小养成的。
挪威专家还悄悄告诉我:
挪威的妈妈很幸福,爸爸更幸福
挪威的产假足足有一年,其中妈妈可以带薪休息6个月,剩余6个月给爸爸,或者妈妈休息9个月,爸爸有3个月的假期照顾妈妈和宝宝。当然,20年前,挪威的爸爸也不愿意带宝宝,不过现在的爸爸越来越喜欢做奶爸。
挪威的幼儿园制度无缝对接产假制度
挪威的幼儿园年龄段是1~5岁,这正好和产假制度衔接上了,妈妈休完产假去上班,孩子就可以去上幼儿园了。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何敏老师和研究生简文萍对本次采访的特别支持)采写/本刊记者 刘丽
文章来源:新浪网亲子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