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关于我们 | 论坛职能 | 项目中心| 宣传品 | 会议信息 | 新闻中心 | 合作伙伴 | 领导寄语 | 联络我们
新闻中心
最新新闻
新闻快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新闻
2015年会:学前科学教育≠小眼睛只盯着老师

 C:\Users\efa\Desktop\2015年会\学科.jpg

     “幼儿科学知识教育,不是小眼睛看着老师,我告诉你们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并形成的个性理解才是他的知识。”11月8日,在2015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分论坛——学前科学教育国际论坛上,围绕0—6岁阶段幼儿学前科学教育的议题,与会嘉宾带来了一次激烈的头脑风暴。

   孩子们需要充足的机会探索世界
  “儿童科学知识是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论坛一开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张俊就抛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充分保护孩子探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自由和热情,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最佳途径。“探究的过程是孩子们触摸世界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发现世界的过程。通过亲身探索,他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独特性。”金苹果中海名城幼稚园园长张俊丽持同样观点。
  那么,孩子瞎玩、瞎说,这些都不是科学知识,老师要不要最后给出一个结论?现场有嘉宾提出疑问:老师在学前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体现?“孩子自己摸索只能获得原材料,帮助他进行科学的思考、形成科学的结论,这才是更能体现科学味道的地方。但这一点往往被老师忽略。”张俊说。“教师要创造充足的机会供孩子选择,向孩子们推介而不是仅仅期望孩子被动地接受某种生活。”张俊丽认为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去探索。
  在四川省军区机关幼儿园业务副园长朱晓娟看来,老师的作用就是把幼儿日常探究过程中的看、听、读、说、思等方法整合起来,对这些行为进行预研究,帮助幼儿去学得科学经验。

   最好的教育就在日常生活中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老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那么,是不是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与会嘉宾认为,科学教育应该跟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周围的人、事、物是他们探究和获得科学知识最好的对象。“学前科学教育一定不能远离孩子的生活经验。”河北省唐山市第一幼儿园园长么丹彦现场展示了一组照片,照片里,孩子们在菜园子浇水、观察水循环的过程、利用废旧水桶一起收集雨水……废旧瓶子、沙子、水、小木棍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成为孩子们最天然、最方便的学习材料。“当南瓜丰收了,我们就探究南瓜。孩子们可喜欢农家小院了,这里就是他们的一年四季,他们从这里了解植物生长等自然科学。”
 “我们每个幼儿园都会有一块田地,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田园播种,从播种到收获到最后享用,整个过程就是孩子们科学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从田间获得自然科学知识,也是四川省阿坝州成都黑籽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占地斯门喜欢的教学方式。“为什么不把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探究的主题,非要挖空心思找一些孩子没有看到的东西呢?”张俊说,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都会关注磁铁、沉浮、影子等现象,但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些经典的科学内容其实学习得很不够。“科学源自生活,正是在无数次游戏中,孩子们会发现自己还有一个知识空缺需要填补,由此带来自身知识的创新和提升。”北京乐融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郭曼妮说,通过感官去学习对幼儿很重要。

2015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圆满落幕
2015亚洲教育论坛:互联网+教育论坛召开
 
最新新闻
重磅!2024亚洲教育论坛春季年会暨温哥华国际教育峰会邀请函 01/30
首届责任管理教育原则(PRME)中国学术委员会会议暨PRME中国网络成立大会在江苏常州隆重举行 06/07
招募亚洲教育同行者啦! 04/13
招募亚洲教育同行者——会员章程 04/12
2019澳门国际青年舞蹈节盛大启幕,亚洲教育论坛率团出席 03/28
2019中韩教育高峰会议暨教育文化创新之旅圆满落幕! 05/31
2019中韩教育高峰会议暨教育文化创新之旅 [青少年特辑] 05/31
2019中韩教育创新之旅,听听他们怎么说 05/31

新闻快报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工作简报 08/26
2014年国际青年舞蹈节报名工作启动 08/22
亚洲教育论坛新闻快报   三月  上 03/05
亚洲教育论坛新闻快报 十二月 下 12/21
亚洲教育论坛新闻快报 十二月 上 12/04
亚洲教育论坛新闻快报  十一月  下 11/15
亚洲教育论坛新闻快报 十一月 11/18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新闻快报 九月刊 上 09/13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