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亚洲教育论坛暨欧亚教育合作会议
会议实录
会议日程
回 执
拟邀请嘉宾
亚洲教育论坛暨欧亚教育合作会议
新闻发布会
地方政府领导圆桌会议
旅游合作会议
能源合作会议
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
金融合作会议
欧亚经济论坛各国投资环境促进会
 
   亚洲教育论坛暨欧亚教育合作会议
 
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香港耀华国际教育机构主席叶国华先生: 汉语国际教育与培养世界公民

汉语国际教育与培养世界公民
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香港耀华国际教育机构主席
叶国华教授

从使用人口计算,汉语无疑是世界第一大语言,比世界另一大语言的英文还要多。而世界正出现 “汉语热 ”,所以有专家认为汉语是“明日语言”,指的是将来会是世界语言。无论如何,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上日益举足轻重,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显着。

目前来说,汉语虽 “热”(中国以外估计有近1亿人在学汉语),但远未成为国际语言。现在互联网上85%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在中国以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基本上没有使用汉语的。所以,汉语要成为国际语言,实在言之尚早,仍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

要汉语成为国际语言,应该是许多中国人及世界各地华人的希望。但我在这里倒要问,成为国际语言的目的何在?增加民族自豪感应该是一个。有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把汉语推向世界可以减轻我国的负担,可大大降低一切国际交往中,为接受其它语言所付出的代价。与此有关的是,国际语言意味强势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及推行工具,这是从国际关系及战略来看问题。

以上说的目的,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设定,都是自然的,没有不对的地方。但我更认为,要把汉语发展成为国际语言,应有更高、更崇高的目的--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在全球日趋一体化、各种势力一方面日益融合另方面日益对抗、地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生态威胁的情形下,在全世界范围内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是解决这些全球问题的必然选择及有效方法。我相信,这也是现今中国领导层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的主要原因。

对中国而言,通过把汉语发展成为国际语言,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是责任所在。如前述,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且不少分析指二、三十年后,在经济实力上,中国将领先全球,而中国1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1/6强;若说实力与责任应成比例,中国在国际社会理应扮演更积极及正面的角色。

生活在地球的每一个人,以地理从属划分都有多重身分--一个地方的人、一个城市的人、一个国家的人、一个地区的人、一个洲人、地球的人。在座每位可以来自不同的地方、城市、国家、地区、洲,但只能来自同一个星球--我们人类的家的地球。从重要性而言,我会先说自己是地球人,才说是亚洲人、东亚人、中国人、香港人,然后说住在(香港)清水湾。这也就是“同心圆”的问题,从地方直伸展至全球的身分,是息息相关的;而视乎自己的态度,这多重身分并不一定矛盾。

另,当今人类面对的问题,都是全球性的,哪怕是贫穷、粮食用水短缺或污染问题,几乎没有例外。所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要全球协调、配合的。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才能使全世界的人,共同努力去应付全球问题。

而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世界文化多元的发展,有莫大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安全战略的要点是--通过军事优势维持秩序,推行“弹性多边主义”或“必要的单边主义”;从文上表现来说,也就是文化单一主义、支配性的。而与“华盛顿共识”对立的是差不多同时形成的“北京共识”,其安全战略的要点是--通过公认的国际法律与社会正义维持秩序,促进多边的集体安全;文化上则是多元、共融的。

放眼当今世界,可以与英语作主导的西方文化,稍微能分庭抗礼的只有以汉语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我在这里提出这样的观点,既不是抱着民族沙文主义,也不是要与西方争霸,只是说世界文化多元的发展对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好处,因为世界公民意识的重点是分享与承担,而不是独占与支配 。而中华文化传统的 “大同世界”、 “和而不同”、“民胞物与”、“王道”等思想对现今世界冲突、矛盾的解决皆具参考及启发意义。

从历史的趋势看,汉语正朝着成为一国际语言的方向发展。当一门语言成为国际语言,必须反映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人民所认同和喜爱;这离不开国际普适价值观、21世纪科学发展观,也脱离不了国际先进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艺术等内容。这是语言的国际生命力,不具备国际生命力的语言成为不了国际语言,而只能是本土语言,只能传承本土文化;成为了国际语言,不但参与传承和塑造国际文化,也为这种语言本身的文化带来革新的气象。

另一方面,能成为国际语言一定有自身深厚的文化传统支撑,比如英语,就有丰富的文化在其背后。有几千年灿烂多姿的信史的中华文化当然不乏这样的条件,而深厚的自身文化与国际先进的元素,并不一定冲突,若融合得好,必能相得益彰,从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面对在国籍、文化、语言、宗教方面多样化的国际学生,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变革与环境变迁,汉语的国际教育更要有世界性、更要有世界水平。汉语要成为传递国际现代讯息、表达国际现代生活方式的工具,满足国际全球讯息时代生存和交往的需要。

汉语的国际推广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行为。国家汉办目前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170余所 “孔子学院”,以增进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友好关系。这固然是值得做的事,但我认为中国更应实行 “第三轨道” 外交,让民间机构,特别是教育与文化范畴的,配合政府的计划,在全球推行中国语言和文化。

以我的机构长期从事国际教育、中文作为二语的教学的经验,只有达到以上所谈的目标,汉语才能首先成为教学上的 “国际语言”,继而在国际教育界立足和得到弘扬。总而言之,汉语教学要有 “新调子”、“新内容”,才能有所突破、提升。

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要着眼于以中文来承载世界公民教育的功能,面向全人类和全球,面向未来。通过世界公民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帮助学生建立 “我们人类,我们地球” 的视野,平衡国家民族与全球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当然,汉语国际教育应该尊重和欣赏文化差异,怀抱共存、共享、共荣的态度,坚持全球人类共同拥有的伦理和价值,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

<返回>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