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年会
  ┝ 日 程
  ┝ 会 议
    ┝ 博鳌亚洲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 图 片
    ┝ 2006年会开幕式
      ┝ 图 片
    ┝ 教育部长圆桌会议
      ┝ 图 片
    ┝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 图 片
    ┝ 亚欧教育合作圆桌会议
      ┝ 图 片
    ┝ 科普与创新教育论坛
      ┝ 图 片
    ┝ 亚洲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 图 片
    ┝ 双语教学论坛
      ┝ 图 片
    ┝ 2006年会闭幕式
      ┝ 图 片
  ┝ 图 片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叶继红:巴赫的大型清唱剧“马泰圣诞曲”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很高兴能参加亚洲艺术教育论坛,原计划我是作为德国MANFRED  SIEVRITTS教授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协助他做教学活动,但是由于他不能来,所以由我代他把教学设计的计划或者是课程的计划宣读一下。昨天我听了很多美术教育通过画面展示过了,音乐这块更多的是用视觉或者听觉展示,但是正好他不能来做教学展示,肯定在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请各位谅解。
    下面先播一下他对大会的祝词。
    (大屏幕播放德国MANFRED  SIEVRITTS教授对大会的祝词)
    
    巴赫的大型清唱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当中高品位的文化遗产,这部“马泰圣诞曲”自从被他发现,就成了复活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曲目。“马泰圣诞曲”描述的是公元35年,耶稣最后几小时的生活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很多欧洲和美国的学生对这段历史和宗教的背景关联很陌生,因此,他们无法对这部作品的音乐的延伸产生兴趣,更难以理解。因此要完成这部作品的教学,对音乐教师来说不是容易的任务,要为学生排除在听力和理解方面的障碍,这些包括独特的赞美诗、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形式。
    以下的教学建议是采用绕道的方法,利用另一种媒介,学科交叉的形式,包括学生的参与,德国在教学活动中最强调的是教学活动和学科交叉,针对音乐作品所涉及的历史和宗教问题,能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
    如果能在某种意义上讲耶稣受难的史料应该能对那段历史以及不安定的地方引发出想了解它的兴趣,运用现代的媒体和其他的音乐形式相联系,帮助我们记住这部伟大的作品。
    下面有三个部分教学的重点:
    A、联系当前电视新闻报道。当前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巴基斯坦今天的情况,巴赫的“马泰圣诞曲”的文本与电视报道放在一起,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的异议,这也许就是巴赫18世纪的新闻联播。如果从这里着手,对巴赫音乐创作进行学习的话,首先音乐创作就是致力于再现当时围绕耶稣所发生的事故,音乐课从音乐创作,描写历史重大事件的层面上看,材料足够了,而宗教常识在这里是微不足道的,这点MANFRED  SIEVRITTS教授特意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学巴赫的音乐课,好象总是在宣传宗教的知识,其实最重要的是跟巴赫的作品创作的深度联系”,同时他还把TV新闻联播的形式结合到巴赫的创作作品中,这个课程在中国跟某些大学的研究生上音乐教学课的时候讲过,但是当时大家都很不理解,为什么?因为学生们觉得电视节目还能跟巴赫的音乐创作相联系。   
    B、对历史事件的背景阐述,把历史和宗教知识相连接。
    C、与其他另一种音乐形式进行比较,可以拿新改编的“新马泰圣诞曲”做比较。
    古典流行改变的情况在德国有很多的争议,这个在他的音乐教材中很多的比较,这时会把比较的情况选出来给大家,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立场进行批评和肯定,这样可以增强对巴赫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还播放了一个电视节目,尽管这里的学生听不懂德语,内容很难理解,但是TV节目中的形式学生并不陌生,其中包括:
    1、看到播音员用平稳的声调发回现场的消息。
    2、现场直播,可以看到、听到冲突的情形,当地人民的讨论,记者报道的声音。
    3、评论员的阐述,针对发生事件发表的意见,比如说明、阐述、预测,学生在这里可以把这三个层面用一个表格记录下来。通过三个表格的记录,学生把它分配成不同的角色,表演、演播对文本加深记忆,巴赫的“马泰圣诞曲”从这里再现了26章的故事,同学们表演各自的角色,像TV的演播那样,之后会进行这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新闻播音员。
    第二部分是记者,下面有一、二、三个不同的组进行演说。
    第三部分评论员。
    这些评论或者演说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完之后,需要同学们进行三个层次的演示,尽可能地通过图象、播音员、记者的采访、客观的评说和评论,关注和了解新闻的意义,新闻的紧迫性和怎样了解新闻的报道,这里面谈到交叉学科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的媒体,所以很不关注国际的新闻,通过这样的演示,使他们感觉到新闻是有意思的,无形当中使他们从音乐课上又关注到另外一面。
    现在国内音乐课上在讲综合的成分,前段时间他讲课也有综合的成分,课上是由学生们提出建议,刚才看到了“马泰圣诞曲”的文本后,怎么样通过音乐的元素、强烈的感染力来展示当中的三个层次,学生可能会说用对话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用乐器进行尝试,这三个层次如果从音乐塑造来讲,有播音员的新闻报道应该让人能够理解,因此音乐的塑造不应过于地起主导作用。
    第一:新闻播音员。
    第二:现场的记者报道。
    第三:评论员。帮助参与者思考问题,这时说话的声音是很缓慢的、平稳的,有旋律性的,因此这里可以看到旋律线条的保持和重复的,这时使紧迫的气氛荡然无存。
    (PPT演示)新闻的编辑与巴赫的音乐创作剪辑很相似,可以通过视听进行比较,将表演的场景和TV的报道有联系的地方让同学们画成表格进行对比,巴赫的音乐创作很容易整理成为像以上新闻编辑的三个层次,再具体点讲既是传教士的声音,比TV播音员更带有感情色彩。某些词曲用音乐表达更加明显,因为音乐表达有音高,有的字拉的比较长,而且从音乐当中可以听到这时的伴奏并不是很多,而且用了一个连续低音,仅仅作为合声的支持,管风琴采用的是自由的方式,这点可以拿现在的流行音乐或者现代流行音乐的方式的话,也类型于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记谱的形式。
    参与者的现场有很多人,有民众、传教士、青年的追随者、耶稣、罗马的官员等,这个时候如果从音乐的创作形式看,是通过多声部合唱表现出来的,有时可以将合唱分为两部分,左右分开站在舞台上,表现出混乱的场面,在第53小节用了一个音乐的技巧,这时老师当然要有创作的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知识、合唱的知识、演唱、表演各方面的知识贯穿在里面,通过创作技巧,表现出了激愤的情绪。
    (PPT演示)上面有四个声部在同时演唱,这时还有一个低音和长笛加入的话就是六个声部,可想而知就像现场报道的场景一样,可以让大家想象。
    评论员这部分巴赫是怎么处理的?巴赫在他的朋友(诗人)的帮助下,用咏叹调和诗经叙述文本的故事,把一个歌曲集中采集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评论,这时候的音乐评论有一个特点,娇小的乐器为大量的歌词做伴奏,都可以与电视节目中的评论员做比较,巴赫在创作中也不能回避有自我的感情色彩。
    (PPT演示)咏叹调可以在歌剧中展示人的情感。
    巴赫在“马泰圣诞曲”的创作中,有哪些作品可以起到像电视演播对民众的作用呢?那就是合唱赞美诗,当时在教堂里面合唱和赞美诗大家都很熟悉,一旦舞台上有这样的形式叙述故事的时候,下面很多的听众或者观众就会自然而然地参与进来,赞美诗不是刻意创作的旋律,这些都是在歌曲当中选的,这样合唱或者歌唱将大家的情感聚集在一起,这点他很强调,这是现代的媒体TV所不能代替的。
    正像编辑的电视评论节目,这里有长篇幅的独唱和赞美诗,不时会打断故事的情节,以足够的时间构成了独自的思考,这里特别提到了两位著名德国的诗人,在说唱剧当中用了“话外音”等形式。
    巴赫的原创与流行音乐改变做比较,“同学们通过对视听的形式辨别不同,古典音乐改变为流行音乐是市场经济中商业经营者们利用改变音乐大诗的原创做年轻听众的声音,年轻人不愿意花力气学习,或者认为没有必要理解复杂的音乐艺术作品,他们喜欢简单、狭窄、结构固定等对待音乐作品,弱化了对音乐元素和魅力的理解”,这段是摘自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的话。
    下面会看到巴赫作品和现代流行作品中比较的不同。德国MANFRED  SIEVRITTS教授本来是德国音乐教材的负责人,这本教材是针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的探讨,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我进行探讨。
    谢谢大家!
<返回>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