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年会
  ┝ 日 程
  ┝ 会 议
    ┝ 博鳌亚洲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 图 片
    ┝ 2006年会开幕式
      ┝ 图 片
    ┝ 教育部长圆桌会议
      ┝ 图 片
    ┝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 图 片
    ┝ 亚欧教育合作圆桌会议
      ┝ 图 片
    ┝ 科普与创新教育论坛
      ┝ 图 片
    ┝ 亚洲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 图 片
    ┝ 双语教学论坛
      ┝ 图 片
    ┝ 2006年会闭幕式
      ┝ 图 片
  ┝ 图 片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袁汝仪:艺术教育“民族志”
   首先感谢大会邀请我来做发言,我目前的发言是用PPT的方式呈现,有25张,大部分都是图片,它是另外一份发言稿里面很小部分的发挥和申论,大会将来会把发言稿印出来,如果有疏漏的地方还请各位看原文,这部分受时间的限制只能说一点点。
    今天的发言是根据过去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所做的三个艺术教育“民族志”,从这里面拿出跟主题有关系的部分做一个发言,一共有三个研究:第一个是针对台北市的寺庙参与人所做的研究;第二个是针对台北县M国小一班五年级的的研究;第三个是对荷兰的一所学院进行的研究。其中第二个研究提出一个现象的对照,就是台北今年暑假在国立台湾大学有一个“同仁仔”,意思就是“粉丝”,可能对漫画、电视等形成的粉丝的俱乐部,不同的粉丝聚在一起弄成一个博览会,这就是“同仁仔”。
    在龙山市的研究在1984年做的,研究的结论很复杂,只能简单地说,发现了龙山市的形貌是有六个集团的六套美学在龙山市的内外抗衡、共生的文化形态里面产生的。
    (PPT演示)这是台北龙山市过年时候的样子。
    有关龙山市的说明只挑六个集团里的一个集团里面一个很小的片面做一个介绍。
    (PPT演示)年纪最小的孩子的文化熏陶最早由家庭进行的。
    (PPT演示)这个是在龙山大殿里的观世音象祷告,但是进了学校后,文化的熏陶就开始出现了变化,比如这两个小孩坐在龙山市正门的走道上面,而且是坐在膜拜用的拜垫上面,这应该是不允许的,因为寺庙中间的门是神走的,一般的人是绝对不会在这个地方坐下来做写生活动的,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所传达的文化是跟学校外面的,也就是跟家庭和社会文化的走向是不一样的,学校的文化比较西化、无神论的,是西方美学的系统,他们画的图很天真烂漫,但是重要在寺庙屋顶上的装饰、热闹的景象、宗教的信仰或者是传统的习俗就不见了,庙的柱子后面很空档。
    (PPT演示)这两个女孩子在供桌上画画,供桌的会面供的是“普渡”,是给孤魂野鬼暂时居住的,这个在台湾民俗里面很不吉祥的,但是这样的行为很不敬,虽然有信徒阻止他们这样做,但是孩子们一点都不忌讳。
    从文化的观点来说,我们制造的是文化的“代换”,“代换”了从家庭和社会上得来的观念或角度,虽然画的主题是传统的,可是并没有尊重寺庙空间本身的意义,而是用西方的观点看了传统的东西,这是非西方国家共同的问题,学校里面传播的艺术教育其实是跟传统文化相左的,如果认为多元文化有助于创新的话,艺术教育本身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深度还有可以再检讨的地方。
    下一个研究是对台北县的小学。
    (PPT演示)这个空间是井井有条的校园,这是成人为孩子建构的主要的学生场地。
    (PPT演示)这个时间是1987年左右做的,这是教师里面,老师们、父母等都属于成人,成人们架构了孩子一天当中绝大多数时间的用途,以及在时间里面充塞的内容,但是孩子并不是没有空间的,在这么强大的结构性的掌握之下,孩子还是可以找到小小的空间开创“次文化”,“次文化”有一些逃避的、抗争性质的,但是在这么小年纪的时候还是很温和的,可能跟父母报告说:“我的笔没有了,我去拿钱到书店买笔”,路上也许会去打“电玩”,神不知鬼不觉的。
    (PPT演示)这个环境是大人建构的环境,墙上挂的是国画,在里面这五个孩子趁大人不在的时候,约到家里来,研究电动玩具的游戏,其实这个游戏打的好不好,会影响在同一个孩子之间的地位,这个影响性不亚于在功课上面的差异,所以功课很好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如果电玩打的不好社会地位是不会高的。
    (PPT演示)这个案例是女孩子。女孩子是对成人世界的想象,想象成人世界是动画里面的主角是她想象空间的地方,这也不是成人对他们做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不是课本里的知识,这是她们自己讨论出来的。
    (PPT演示)这个不是我研究的对象,我觉得它呼应了十年前在M小学里所看见的非官方的青少年“次文化”。这是在台湾大学里面所办的“同仁仔”,人山人海的,一条一条的都是摊位,中间都是人,这些孩子的年龄大概从高中、大学到研究所都有,每个人有一个小摊位,有一些人是逛的,大部分的人是自己摆摊。在摊位上面看到了类似的当年的青少年的“次文化”,现在孩子年龄大了,打工可以赚钱,有自己生活的独立性,但是成人对他们的控制还是相当大,控制不是恶意的,他们也需要成人,也敬爱他们的家长,这不是对立的关系,从孩子的观点讲我需要父母的照顾,但是父母有时真的不给我留空间,我得给自己制造一点空间。他们现在玩儿的娃娃都是自己打造的,摆在这个地方给别人看,说:“我可以发明这样的东西,你呢?你可以做什么?”当然也可以卖,大家可以相互的交流。
    (PPT演示)这个是摊位,这个是摊位的主人,他要自己看着摊位,每个人过来看桌子上摆的东西,有很多是自己编造过的,比较有趣的是在后面还有一群同仁,这些同仁是打扮自己,把自己打扮成当年欣赏偶像的样子,或者是自己做的“创发”。
    (PPT演示)这个是扮装的两个案例,他们所建构起来的“次文化”,随着经济的独立性等会对台湾的经济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完全不在大人的控制下,不需要大人的鞭策、规范、约束的下面产生的“次文化”,这些人长大了之后就是主流。
    (PPT演示)这个化妆很完整,这些都是手工的,当然有的粗,有的细,是有差异的,有时还会请裁缝做,这后面还有别的同仁正在化妆之中。像这样的情形就是艺术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需要的就是主动、热烈地进行艺术教育的活动。如果孩子放在自主的环境里面,创新不是问题,自己就可以做很多的东西。
    (PPT演示)这个女孩子正在为要来购买她的作品的人现场签名和画画,这些人互相都不认识,从台湾各地聚拢起来的。
    (PPT演示)这是荷兰的研究。这个女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老师把老师的鞋子脱下来,学生把学生的鞋子脱下来,然后做分类,这样的话不同的孩子出来就可以做不同的分类,这是在练习“形式系统”,我们所说的造型的主义和思维,我观察到荷兰的美术课老师给准备各式各样的材料,很多都是现成的,孩子们各自做各自的,做完了后觉得没问题,不需要做的跟其他人一样,但是得自圆其说,得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下面看看艺术教育的传统在荷兰的效果如何。
    (PPT演示)这个是女孩子的闺房,在墙壁的下面有一个架子,放着她多年来收藏的小盒子,架子有高有低,都不一样,女孩子得把所有的收藏品按照颜色、造型、对比、平衡、对称等做一个规划,架子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整理一次,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学校里教的东西跟家里面可以运用到的东西,或者是社会上面进行的是一个系统的,并没有断裂,并没有说学校里面进行西化的东西,家里跟社会进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学校里面用西化的眼光看传统,像这样的情况都没有,在荷兰学校、家庭、社会系统是一样的。
    (PPT演示)这个系统的主旨就是“透过形式来表现个人的风格”。这个师范学生就用了一个小模型,每个人做出来的都不一样,在这个作品里面显示了出来,在色彩、质感、造型等方面怎么分类,之后说自己要说的话。
    (PPT演示)这个是在牛皮的上面用染料做一个具有原始风味的作品,这也是艺术家的作品。
    (PPT演示)这个也是同样的系统,只不过这个是在营造自己的风格,狭窄的客厅里面用了一套木头的餐桌椅,在窗户旁边有南洋风摆设的家具,这两个东西在风格上不同,可是女主人可以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去搭配出来自己独特的家庭环境,所以原理是一样的,利用形式系统来创造个人的风格。对荷兰来讲,创新这个事情不需要特别去教,整个系统是一致的,不需要特别的课程,特别去强调,就能够让荷兰的人民很自然地进行创造。
    各位看了三个案例的话,有一个额外的感想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我做这些研究的时候,纯粹是因为自己好奇,对这些问题有兴趣,所以就自己做了一个调查,无论在哪个文化里面的哪个事物,我的出发点是要自己建构自己要用的知识,我在教育大学里的教学是希望自己收集、整理、分析出来的,经过多年来,自己的感受是这样的知识有很大的优点,很容易举一反三,而且可以创造新知识,假如不是我自己调查出来的,用一些现成的话,就有可能得到了一些皮毛,没有办法创新新知识,这些经验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尤其是人类学可以带来很大的贡献就是学术的主体性,其实也就是知识主体性。
    创新领域内部也需要创新,领域的人员也需要有独特知识的来源,否则的话可能还是会落入刚才看见的M国小等的情形,很多亚洲其他的国家有这样的情况,这个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谢谢各位!
  
<返回>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