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年会
  ┝ 日 程
  ┝ 会 议
    ┝ 博鳌亚洲教育合作磋商会议
      ┝ 图 片
    ┝ 2006年会开幕式
      ┝ 图 片
    ┝ 教育部长圆桌会议
      ┝ 图 片
    ┝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 图 片
    ┝ 亚欧教育合作圆桌会议
      ┝ 图 片
    ┝ 科普与创新教育论坛
      ┝ 图 片
    ┝ 亚洲职业教育发展论坛
      ┝ 图 片
    ┝ 双语教学论坛
      ┝ 图 片
    ┝ 2006年会闭幕式
      ┝ 图 片
  ┝ 图 片
 
   会 议
 
10.21上午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亚洲艺术教育论坛
时间:2006年10月21日上午
地点:稻香湖畔酒店主楼二层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万丽君(教育部体卫艺司艺术处处长)
   
    主持人(万丽君):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今天上午为大家做交流的有五位,他们是:
    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张会军先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项目官员卡贝斯女士
    德国MANFRED  SIEVRITTS教授(叶继红代讲)
    香港教育学院体艺系的教授黎明海先生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钱初熹女士
    根据会议的安排,10:30-10:45有茶歇时间,现在就有请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张会军教授演讲,题目是“坚持特色与创新发展,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思考”。
   
    张会军:各位女士、各位来宾上午好!我想就论文的问题做一些说明,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现在可能是所有从事文化产业和艺术产业以及高等院校比较关注的问题,先谈第一个问题,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意义。
    现在我国提出来讨论艺术教育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前提和市场需求,对艺术教育的问题已经提到了日程上来,同时我们也知道艺术教育是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的高等艺术教育怎么发展?各个高校之间如何协调?专业如何设置?人才如何确定是成为未来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关心的问题。
    我觉得论坛是一个平台,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的方式,大家都知道,高等艺术教育是国家的文化艺术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文化领域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但要研究艺术教育的规律、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更主要的是研究艺术教育在我国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当中充当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艺术分类,是七大艺术: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电影,这种分类已经在开始动摇和发展变化,在很多的媒体和报刊中,有把其他的东西也归到艺术类或者归为艺术门类,我们不去过多的讨论谁是什么类型,或是谁是什么状态,更主要的是考虑艺术教育如何发展。中国国家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从相对的稳定期要飞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经历了从经济到法律、中文、财会,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飞速的规模发展和程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形成了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很重要的转折期,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何去何从?我们是在理工等其他方面不断保持均衡和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是否要大幅度、大规模的发展高等艺术教育?
    现在有一种强烈的意见或者是一种想法,希望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将艺术的门类从二级学科提升到一级学科,使所有的艺术的二级学科从文化的门类里分类出来,另外一方面很多大学都在招收与艺术有关的博士生和研究生,甚至有的学校有博士后的研究,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建设和发展以及推动任何一个艺术学科或者是一个普通学科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更新和前沿的思维,这是说要敢想,并且需要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和做法,这是敢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考虑艺术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更多的是要考虑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艺术学科的定位。
    第二:艺术专业的设置。
    第三:艺术的培养目标。
    第四:师资队伍。
    第五:课程设置。
    第六:教学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的明显的竞争态势从90年代以后发展的,一开始呈现出理工科和社会学科竞争的态势,但是近十年来,所有人都会看到,高等学校的艺术以及于艺术有关的专家竞争到白热化的状态,各个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综合的艺术院校、专业的艺术院校以及其他的民办院校都在招收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后,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从业人员补充到行业当中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看到的演绎市场、出版市场、影视市场以及其他文化领域的市场,催生了很多我们对艺术教育有一种信号,就是需要培养更多的人,在这样的形成下,我国不但开始招收了本科生,更多的院校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这种情况不再于好或不坏,问题是如何做,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
    以电影学院的经验看,电影学院有56年的历史,我们的学校也是一个很小的学校,但是在亚洲和世界是最大的电影院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在考虑我们的电影事业如何适应当今的电影的发展、当今电视的发展、当今传媒的发展,在这里提出的是高等教育应该定位于什么位置?是侧重于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还是如何?还是侧重于艺术知识和理论的人才培养?各个学校在艺术专业的设置上应该坚持什么?艺术教育应该向什么方向的轨迹发展?如何处理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专业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在专业院校发展规模上是否应大规模地扩张?
    艺术教育应该是坚持传统特色还是盲目跟风扩大规模,如何协调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教育的关系?怎样平衡传统特色艺术专业和学科广泛发展的内向和外相的联系?如何实现纵深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联系?今天培养艺术教育的学生应该对文化产业和艺术产业承担什么责任?中国的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如何发展?如何推动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各个院校在艺术教育专业上应该做什么?已经具备了什么表现?还需要更新什么样的条件?我们的艺术教育侧重点是什么?怎样才能做的最好?怎么才能够做到与其他的院校有所区别又有自己的特色?
    刚才提了很多的“问号”的问题,其实我想归结到一句话“今天所有的事情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所以今天必须指出不在于相关的院校开设了什么艺术专业,而在于我们怎样开这些专业,怎么平衡艺术教育过程的质量、规模、效益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拿什么去应对学生?拿什么去应对市场?拿什么面对社会的产业发展?这些问题可能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当中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很明白,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不是面临着专业的竞争,而是品牌和师资的竞争,如果没有品牌、没有师资,所有的教育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实际上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现在呈现出是一种虚假繁荣的情况,我知道有一个学校招了某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一年招了一千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不知道拿什么面对学生?不知道拿什么样的教育质量丰富学生的头脑。在当今社会如此发展的情况下,靠什么满足学生对专业和精神的追求,所以有人说,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现在面临着岔路口的选择,但是这种观点过于悲观,我们需要的是如何把定位研究准确才能够完成。
    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高等艺术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是盲目上马,专业扩大。各个理工科院校和文科院校在素质教育和加强人文学科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办了一些专家,但是很多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既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也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撑,更没有教材师资以及科研的立项,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校招收了动画、影视、电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盲目的扩招四年下来会看到他们的结果。
    第二个是缺乏师资和人才。一个学校的举办,不是在于大楼,在于大师,在于老师决定学校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校挥发艺术学科的专业基础,缺乏真正的学科带头人,也没有合理的师资结构队伍,没有系统坚持的相关的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样解决?以电影学院来说,我们的编剧、导演、摄影这些创作专业的招生在12-15人,是精英教育的方式,50多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种方式是保证学生成才的基础,当然也有很多的高校的校长对我说:“这种方式过时了,我们现在要大规模的培养”,我说:“我培养一个算一个,如果培养十个一个也出不来,我的培养就是悲剧”。
    第三个是高等艺术教育中缺乏传统和特色。有的学校招生的专业的名称比较怪,但是学生毕业的时候就会觉得专业没有定位,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重理论轻创作、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轻实质,这样就造成了高等院校热衷于设立艺术专业,但是又没有实质的教学的方式来对应。
    第四个是水平欠佳,质量不高。既然是开设了艺术专业,很多教师并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没有接受过艺术实践和创作,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据我了解,很多的学校开设的艺术专业没有教学大纲,发生严重的质量偏差,像这种情况下不在于今天而在于四年以后,在于四年或者是再四年的毕业生如何对我们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高等艺术教育的研究。我们总结看,当今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突出专业特色。
    第二:注意创作人才。
    第三:加强专业技巧。
    第四:重视人才质量。
    第五:开拓精神的富裕。
    第六:展示鲜明的特点。
    第七:关注理论的研究。
    第八:提高师资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解决两个问题:1、是培养专业型的还是普及型的,我们认为中国需要专业型的艺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要关注创作型,当然也要适度关注理论型的人才培养。2、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在我国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还是要坚持精英教育,在其他的大学可以有以艺术专业为主的课程的普及教育,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还有两个方面的研究方向是需要考虑的:
    (1)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向,就是与艺术有关的理论研究方向,大概列了12个方面的问题:
    理论研究、历史研究、批评研究、美学研究、文化研究、心理研究、现象研究、经济研究、观众研究、类型研究、传播研究和哲学研究,这些问题在宏观上会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我国的艺术教育能够向更高、更深刻的层次发展,我们会突然发现艺术类或者是文化类的研究可能会产生相当多的交叉的成果。
    (2)对艺术创作的研究有十个方面:
    内容研究、风格研究、手段研究、形式研究、技巧研究、方法研究、结构研究、技术研究、经验研究、系统研究。我觉得两个系统可以支撑我国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第一个系统是提高整体的水平;第二个系统是繁荣我们整个的艺术创作。在今天很明显的感觉到要从改变国家文化和艺术产业现状的角度,深刻认识发展国家高等教育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培养有的放矢。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我有一个想法,现在的高等艺术教育为什么我主张多培养创作型专业人才呢?创作型专业人才可以名扬每一个学校的品格和知名度,另外一个是学生所创造的产品可以进入学术交流和商业流通的领域。比如:我们学校历时今年时间做了一个手绘的“小兵张嘎”的片子,我们的产值高于投入的成本,我们有一个学生拍摄动画片投入只是几万块钱,但是给学校创造的价值是数十倍,这个在以前的艺术教育中是不敢想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学校发现其实艺术教育对创作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优越性和优势性。
    我们在学校关注学生的创新型的思想和发展,大家看了“疯狂的石头”的片子,这是正在上学的学生完成的,只用了180万,这个创意在我们学校是被否定的,但是到了刘德华的香港公司室以后是被肯定的,所有的制作成本加起来是300万,最后完成的票房现在达到了三千万,还有更多的“后电影”的开发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这过程中做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应该如何弥补?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解决?我们学校前段时间有很多的片子也拍摄成功了,也进入了商业市场,效益也很好,这样给我们一个思路就是说在艺术教育中的思路如何?如何定位?中国人有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要穷。现在的学生说追求的是过程,我觉得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道理也是可以适用的,当把计划做的很缜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结果是我们想象到的,但是所有人享受的是这段过程,所有参与和决策的人以及最后付诸实施的人是这样的状况。
    所以我们主张和提倡在整个的艺术教育中注重创作型、特色型、外延型的发展,整个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适度、交叉和综合,这样才能使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地发展。最后我们认为我们的艺术教育刚刚起步,在很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上需要探讨,特别是需要很多的教师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科专业的情况下,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结构决定风格,定位决定过程,师资决定结果,细节决定质量。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万丽君):非常感谢张会军教授把他的思考与我们共享。中国的学校艺术教育一直是沿着两条线发展:第一条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是大众的艺术教育,我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还有一条线就是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发展。张会军教授带给我们的是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到现在的时期存在着什么问题?在发展中有什么样的困惑?比如说遇到发展和质量的矛盾,规模和效益的矛盾,培养理论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探索,这些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会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思考。
    下面进行演讲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项目官员卡贝斯女士,演讲的题目是“创新教育”,我相信她的演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今天参加论坛的除了与会的论坛的各位代表以外,也来了很多教育论坛的代表,参加论坛的有也门职业代表团共八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全场掌声)
    下面有请卡贝斯女士。
   
    卡贝斯:我很高兴参加此次会议,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会议表示祝贺。我要讲一下联合国的艺术教育的情况以及在艺术教育当中的地位,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在教育当中地位的情况。
    现在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在社会和文化上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语言和艺术的教育以及建筑有的正在进行着改变,不仅失去传统的形式,同时也有了新的想法。现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六千多种语言中我们是相对稳定的,文化的因素有的一些正在失去,这种情况大家就想起了教育,因为教育能够保证语言的不流失。现在我们面临着技术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充我们的知识并且进行创新,所以需要跟世界进行沟通,在工作当中同时也需要招募到更多有创意的,并且有先进科技才能的雇员,因为我们的世界发展很快,所以对现在的文化也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在21世纪我们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所以需要每一个人员都有多方面的才能,所以更需要人员的创新精神。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就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
    目前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够适应文化多元性的需求,目前的教育体制还不能够适应目前世界文化的需求,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起了全球创新教育的行动,使得教育行业的人都能够参与到当中来,实现创新教育,宗旨是创新是希望。所以现在教育体制需要进行一些改革来适应21世纪的需求,保证文化的多元性,重要的是怎么把艺术教育融入到文化当中去,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艺术教育呢?艺术教育目前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部分,同时能够得到多元性,艺术教育和教学和学习都是相关的,可以使学生能够开发创新能力,开发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身体和思考能力等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当中会更加地自信、自尊。
    我们的目标就是全民教育,我们和当地的组织进行了一些合作,使得学生和教学都能够把艺术教育融入到学习和教学当中去,并且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任何到艺术教育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之后,同时要进行创新的教育,我们主要是努力使所有的国家都能够融入到教育的体制当中去,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使得在世界范围当中把艺术教育融入教育的主流当中去。基于这个考虑,我们进行了六项的地区性的艺术教育的会议,把艺术教育融入到国际的教育体系当中去,其中包括一些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把它和国家的教育体系融为一体。
    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艺术教育的会议,在今年年初3月份组织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就是要提升世界的艺术教育的水平,使得各国对艺术教育的质量和艺术教育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会议形成了一个艺术教育的路线图,可以称之为艺术教育的指导方针,提升21世纪艺术教育的能力,使得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够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屏幕上就是会议的网址,可以到上面浏览,这里面有一些就艺术教育路线图的设想,不仅能看到全球的情况,同时还有不同的地区包括非洲、亚洲,所以通过路线图大家就可以知道艺术教育大家都有权利分享,能够知道各地的艺术教育的情况。
    在亚洲也开了两次会议,一个是2005年在澳大利亚,另一个是在韩国,这两个会议也是把地区的艺术教育的情况放到世界大的框架下,也就是说我们对艺术教育的想法,地区范围内的情况、全球状况下的反映是怎么样的。艺术教育的路线图就是要推动各行各业的人们理解艺术教育在提升教育的重要性,有很多国家的代表也许就在会场,他们的艺术教育距离我们的要求还相差的很远,这个路线图就给出了一些建议,怎么样能够计划并且设计出来将来怎么样能够改善艺术教育,以及将来有一些什么设想,怎么样做?就一些政府和当地的人们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实现这个目标。
    此外,我们也有一些其他的计划,在亚太地区把它称之为“亚太地区的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在香港(2005-2006)也进行了一些,而且行动计划要建立一些艺术教育服务方面的机构,服务的机构能够收集信息,并且把信息进行分析,然后传播出去,大家运用信息的时候,这些机构能支持亚洲的艺术教育,在墨尔本的大学中,我们也建立了两个观察站,这两个观察站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洲的地区通过观察站来执行,而且大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计划。
    对于艺术教育者还是艺术家都是艺术教育方面的重要支撑部分,所以应该来分享知识,而且也希望能够在学校的管理者以及各式各样的制定政策的决策层来说也可以引起对这方面的重视,这样的话能让艺术教育在全球进行普及,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网络的机构,能够把知识不断地进行分享,所以亚洲的我们这个项目,有关艺术教育的行动计划是针对于亚洲的,另外整体的路线图是对于全世界的各大洲的,希望能够使艺术教育更加普及,我希望这次的艺术教育论坛只是作为一种平台,能够使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万丽君):非常感谢卡贝斯女士,她把整个教科文组织对艺术教育的规划和近期的思考传达给大家,刚刚她在介绍中说了今年三月份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的情况,以及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和计划,大家应该知道,据我的不完全的了解,教科文组织过去关注的是女士问题,但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地关注艺术教育,这是一个强烈的信息,正如她说的一样,艺术教育是创新的希望,这是2006年3月份是里斯本的大会的主题,世界发展到今天,要实现共同的发展,就需要创新,创新靠什么?要有一个载体,要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在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中,艺术教育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现在艺术教育的观念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有距离的,比如我们现在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等,还有不全面的整个艺术教育的观念,所以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下面有请叶继红教授来代读德国MANFRED  SIEVRITTS教授的演讲内容,演讲的题目是“中学音乐课对巴赫圣诞曲,一个高品位音乐作品的思考”。
   
    叶继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很高兴能参加亚洲艺术教育论坛,原计划我是作为德国MANFRED  SIEVRITTS教授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协助他做教学活动,但是由于他不能来,所以由我代他把教学设计的计划或者是课程的计划宣读一下。昨天我听了很多美术教育通过画面展示过了,音乐这块更多的是用视觉或者听觉展示,但是正好他不能来做教学展示,肯定在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请各位谅解。
    下面先播一下他对大会的祝词。
    (大屏幕播放德国MANFRED  SIEVRITTS教授对大会的祝词)
   
    叶继红:巴赫的大型清唱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当中高品位的文化遗产,这部“马泰圣诞曲”自从被他发现,就成了复活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曲目。“马泰圣诞曲”描述的是公元35年,耶稣最后几小时的生活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很多欧洲和美国的学生对这段历史和宗教的背景关联很陌生,因此,他们无法对这部作品的音乐的延伸产生兴趣,更难以理解。因此要完成这部作品的教学,对音乐教师来说不是容易的任务,要为学生排除在听力和理解方面的障碍,这些包括独特的赞美诗、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和形式。
    以下的教学建议是采用绕道的方法,利用另一种媒介,学科交叉的形式,包括学生的参与,德国在教学活动中最强调的是教学活动和学科交叉,针对音乐作品所涉及的历史和宗教问题,能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
    如果能在某种意义上讲耶稣受难的史料应该能对那段历史以及不安定的地方引发出想了解它的兴趣,运用现代的媒体和其他的音乐形式相联系,帮助我们记住这部伟大的作品。
    下面有三个部分教学的重点:
    A、联系当前电视新闻报道。当前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巴基斯坦今天的情况,巴赫的“马泰圣诞曲”的文本与电视报道放在一起,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的异议,这也许就是巴赫18世纪的新闻联播。如果从这里着手,对巴赫音乐创作进行学习的话,首先音乐创作就是致力于再现当时围绕耶稣所发生的事故,音乐课从音乐创作,描写历史重大事件的层面上看,材料足够了,而宗教常识在这里是微不足道的,这点MANFRED  SIEVRITTS教授特意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学巴赫的音乐课,好象总是在宣传宗教的知识,其实最重要的是跟巴赫的作品创作的深度联系”,同时他还把TV新闻联播的形式结合到巴赫的创作作品中,这个课程在中国跟某些大学的研究生上音乐教学课的时候讲过,但是当时大家都很不理解,为什么?因为学生们觉得电视节目还能跟巴赫的音乐创作相联系。   
    B、对历史事件的背景阐述,把历史和宗教知识相连接。
    C、与其他另一种音乐形式进行比较,可以拿新改编的“新马泰圣诞曲”做比较。
    古典流行改变的情况在德国有很多的争议,这个在他的音乐教材中很多的比较,这时会把比较的情况选出来给大家,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立场进行批评和肯定,这样可以增强对巴赫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还播放了一个电视节目,尽管这里的学生听不懂德语,内容很难理解,但是TV节目中的形式学生并不陌生,其中包括:
    1、看到播音员用平稳的声调发回现场的消息。
    2、现场直播,可以看到、听到冲突的情形,当地人民的讨论,记者报道的声音。
    3、评论员的阐述,针对发生事件发表的意见,比如说明、阐述、预测,学生在这里可以把这三个层面用一个表格记录下来。通过三个表格的记录,学生把它分配成不同的角色,表演、演播对文本加深记忆,巴赫的“马泰圣诞曲”从这里再现了26章的故事,同学们表演各自的角色,像TV的演播那样,之后会进行这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新闻播音员。
    第二部分是记者,下面有一、二、三个不同的组进行演说。
    第三部分评论员。
    这些评论或者演说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完之后,需要同学们进行三个层次的演示,尽可能地通过图象、播音员、记者的采访、客观的评说和评论,关注和了解新闻的意义,新闻的紧迫性和怎样了解新闻的报道,这里面谈到交叉学科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的媒体,所以很不关注国际的新闻,通过这样的演示,使他们感觉到新闻是有意思的,无形当中使他们从音乐课上又关注到另外一面。
    现在国内音乐课上在讲综合的成分,前段时间他讲课也有综合的成分,课上是由学生们提出建议,刚才看到了“马泰圣诞曲”的文本后,怎么样通过音乐的元素、强烈的感染力来展示当中的三个层次,学生可能会说用对话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用乐器进行尝试,这三个层次如果从音乐塑造来讲,有播音员的新闻报道应该让人能够理解,因此音乐的塑造不应过于地起主导作用。
    第一:新闻播音员。
    第二:现场的记者报道。
    第三:评论员。帮助参与者思考问题,这时说话的声音是很缓慢的、平稳的,有旋律性的,因此这里可以看到旋律线条的保持和重复的,这时使紧迫的气氛荡然无存。
    (PPT演示)新闻的编辑与巴赫的音乐创作剪辑很相似,可以通过视听进行比较,将表演的场景和TV的报道有联系的地方让同学们画成表格进行对比,巴赫的音乐创作很容易整理成为像以上新闻编辑的三个层次,再具体点讲既是传教士的声音,比TV播音员更带有感情色彩。某些词曲用音乐表达更加明显,因为音乐表达有音高,有的字拉的比较长,而且从音乐当中可以听到这时的伴奏并不是很多,而且用了一个连续低音,仅仅作为合声的支持,管风琴采用的是自由的方式,这点可以拿现在的流行音乐或者现代流行音乐的方式的话,也类型于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记谱的形式。
    参与者的现场有很多人,有民众、传教士、青年的追随者、耶稣、罗马的官员等,这个时候如果从音乐的创作形式看,是通过多声部合唱表现出来的,有时可以将合唱分为两部分,左右分开站在舞台上,表现出混乱的场面,在第53小节用了一个音乐的技巧,这时老师当然要有创作的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知识、合唱的知识、演唱、表演各方面的知识贯穿在里面,通过创作技巧,表现出了激愤的情绪。
    (PPT演示)上面有四个声部在同时演唱,这时还有一个低音和长笛加入的话就是六个声部,可想而知就像现场报道的场景一样,可以让大家想象。
    评论员这部分巴赫是怎么处理的?巴赫在他的朋友(诗人)的帮助下,用咏叹调和诗经叙述文本的故事,把一个歌曲集中采集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评论,这时候的音乐评论有一个特点,娇小的乐器为大量的歌词做伴奏,都可以与电视节目中的评论员做比较,巴赫在创作中也不能回避有自我的感情色彩。
    (PPT演示)咏叹调可以在歌剧中展示人的情感。
    巴赫在“马泰圣诞曲”的创作中,有哪些作品可以起到像电视演播对民众的作用呢?那就是合唱赞美诗,当时在教堂里面合唱和赞美诗大家都很熟悉,一旦舞台上有这样的形式叙述故事的时候,下面很多的听众或者观众就会自然而然地参与进来,赞美诗不是刻意创作的旋律,这些都是在歌曲当中选的,这样合唱或者歌唱将大家的情感聚集在一起,这点他很强调,这是现代的媒体TV所不能代替的。
    正像编辑的电视评论节目,这里有长篇幅的独唱和赞美诗,不时会打断故事的情节,以足够的时间构成了独自的思考,这里特别提到了两位著名德国的诗人,在说唱剧当中用了“话外音”等形式。
    巴赫的原创与流行音乐改变做比较,“同学们通过对视听的形式辨别不同,古典音乐改变为流行音乐是市场经济中商业经营者们利用改变音乐大诗的原创做年轻听众的声音,年轻人不愿意花力气学习,或者认为没有必要理解复杂的音乐艺术作品,他们喜欢简单、狭窄、结构固定等对待音乐作品,弱化了对音乐元素和魅力的理解”,这段是摘自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的话。
    下面会看到巴赫作品和现代流行作品中比较的不同。德国MANFRED  SIEVRITTS教授本来是德国音乐教材的负责人,这本教材是针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的探讨,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我进行探讨。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万丽君):叶继红老师的演讲让我很有感触,现在学校的艺术教育无论是规划、路线图、计划等,最后都要讲落实,落实是谁?就是老师怎样给予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还是提高全面素质还是提高全面修养也好,最后是一个老师,老师不能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我记得05年11月份,我们带了一个代表团去英国和意大利考察艺术教育,在英国我看了一堂课讲创新教育是一堂美术课,我当时很感兴趣创新教育怎么讲,这是一所学校,学校的学生各个国家地区的都有,而且学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最好的,老师怎么样发觉创造性和思维?学校地下有一些陶艺、瓷器,老师就让学生挖掘陶艺、瓷器,不仅停留于此,老师会让学生想象一下陶艺的发源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编故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之后会用美术的形式再现出来,因为都是不完整的,老师会让学生认为当时是什么造型?是什么图案?你为什么认为?让学生画出来,之后老师会带回去了解整个陶艺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给予学生的就实现了真正的实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是这样设计,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我相信学校的艺术教育一定能够实现它的目标。
    接下来是茶歇时间,10:45请大家准时地回到论坛会场,聆听香港黎明海教授的精彩演讲。
   
    主持人(万丽君):上半段聆听了三位专家教授的演讲,我们都有很多的收获和思考,下半段的两位教授的发言一定会带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首先有请香港教育学院体艺学系的教授黎明海先生做演讲,题目是“社区美学与文化建构的申思,香港上海街区个案的阐述”。
   
    黎明海:各位来宾大家好!
    大会给我的主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北京跟香港有一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相似的地方都是在重建社区,如何把历史文物跟其他的社区一起重建,是两个城市共同面对的挑战。但是也有一些不同,不同就是北京比香港历史文物要多、要强,你们面对的问题大概比我们要多、要困难,我用以下的发表向专家、教授请教,我们相信艺术教也是在社区和社会里面,艺术教育不单是课程里面的一个科目,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主要的研究是通过香港上海街社区叙述个案的分析、研究针对上海街具有本土社会的旧社区与当地人融合的情况,以及在大环境背后带来的意义。上海街是设在2005年,我们研究的动机是2004年-2006年上海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受上海教育局委托,理念是以核心价值为主,通过参与把艺术带进社区,艺术家也可以参加交流,并且把艺术作为传承的方式,把社区的文化带出去,把外面的文化带进来的。
    (PPT演示)油麻地是香港早期的建筑物,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文化的景点,有传统的茶餐厅、公园等,上海是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地方,我们通过这个研究,希望艺术工作者对21世纪本土文化建构工程的定位和未来方向提供文献参考的作用,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和审视上海街全区内视觉文化现象和分析全区内参与文化的观点。上海街在研究计划的重点是探讨全区内主体,就是全区内的人对视觉文化的传承等,研究的问题是对上海街有什么意义,对地区未来的发展有何反思?把社区艺术文化带出去,把外面的文化带进来,这是跟外面的交流。
    日本的教授提出向内跟向外两个类型展示社区文化的建构,向外就是寻找外在成功的例子,打造传统的形象;向外就是把内在的历史文化建造一个城市的魅力,就好象北京也很多有历史的地方,我们想如何用历史的特色,建立一个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2006年7月-8月的时候,邀请了八个在上海街生活的人士,用相机作为视觉研究的工具,之后把对上海街的印象拍下来,然后再跟他进行访问,从研究里面看到了三个很特别的地方:1、新旧交替。现在问香港的人到底是香港人还是英国人、中国人?他们有时搞不清楚,就是新跟旧在交替的时候。2、多元文化。从研究里面看到,多元文化并没有带来本土文化的负面冲击,相反有更多的奇迹。3、建构简单空间。上海街的人文风景呈现了后现代的文化现象,在上海街里面处处可见,奇妙的把各种元素结合成感知空间。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推动社区重建不只是关注城市历史文物的保存等,倾向向外形社区文化的建构,希望打造全球化的形象,希望他们考虑向内型的社区的建设理念,把社区理念替我们保存。
    (PPT演示)这是我们在空间里面举行的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也到我们这个空间里面进行展览。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万丽君):感谢黎明海教授的发言,他在发言的时候我引发了一个联想,在研究中艺术教育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艺术教育的研究这些年加大了很大的力度,但是也很多还是不尽如人意的,比如说在政府决策的时候,要出台政策的时候,都试图在整个的科研中寻找到依据和支撑,当涉及到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有时感到
 研究缺乏针对性以及很具体的东西,黎明海教授跟我说:“题目是否很长”?我说:“题目越长,就能够把整个揭示的内容展览地更明显”。刚才在他的表达中,他用了行动研究、过程研究、比较研究、数据研究、动态研究等研究的手段来谈在社区建设中美学建设的研究结论,我相信得出来的结论、数据、论点是很有价值的,而很多的研究题目觉得是越大越好,可是内容却相对空泛,所以这样一种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也是整个艺术教育今后应该更加追寻的,同时研究事业要更多地走出学校教育,关注到社区,把学校的艺术教育跟社区的美学建设,整个城市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我相信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下面有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钱初熹女士演讲,题目是“建设创造型国家以美术教师教育,培养创型美术教育能力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
   
    钱初熹:教育部艺术处处长特别指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具体指出了转变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探讨美术教育的改革,我今天围绕“如何提高创新型的美术教育能力”的专题进行研讨。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师队伍,最近在教育部的师范性的工作总体要求中,今年的总体要求中提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围绕教育部中心工作,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努力提高农村师资水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创新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工作。
    另外一个角度看,近年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很迅速,大家可以看到在北京有一批创意产业,上海有36处,准备建到60处,这些创新产业里面,发展很迅速,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还是缺少人才,所以还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全方位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创新产业,建设创新国家的重要环节,创意产业里面几大类别是属于美术产业的,像动画等,其他类别包括影视等,也是离不开美术的参与,由此可见,美术学科教育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
    学校美术教育就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中小学正在开展创新型的美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部的指引下,美术教育界开始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入21世纪以后,通过学校的美术课程,培育创新性思维等理念得到了认同,在我国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都得以体现。
    (PPT演示)课标。提到了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的课标里也同样提到了这个能力。
    (PPT演示)从小学三年纪起就有了设计艺术的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小学也有,初中每一册的内容很丰富,在各套高中教科书中,都有跟创意产业相关的内容。
    (PPT演示)美术课堂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活跃,在04年西安美术录像课比赛中的情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做城市的雕塑。
    创新产业跟计算机技术也是不能分开的,现在很多的美术课堂都用了电脑网络来教学,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虽然大多数的老师想取得培养之间的平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两种倾向,我听过很多的课,但是有些课老师很希望做到这点,但是又往往示范过度,如果过渡的话,学生就会模仿老师,就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有些老师不做示范,让学生自己创作,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基本的做法,创新能力也会被阻碍。
    (PPT演示)这个老师很优秀,教学很认真,老师画完以后,学生就像图片这样。
    所以培养一支具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已经迫在眉睫。为响应师资水平的号召,迎接高基础的挑战,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进行了改革。高师分为两块:一个是本科,一个是在职的美术老师,之前的有学历培训,在职的也有学历和非学历,还有专升本等课程。
    围绕创新型美术教学能力最相关的课程有五种:
    创作、史论类、教材教法、美术教学论、教学实习。高等师范院校在90年代到21世纪就培养为创新型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改变了以往统一的课程和灌输的教学方法,对美术创作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有些学校建立了工作室等方法,像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建立工作室等方面加强了课程的弹性和选择性,并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PPT演示)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最近的课程改革,我们到04年开始才有工作之,第一年是统一的学习,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进入工作室学习,但是除了纵横学习,还可以横向选择其他工作室的课程等学习,在艺术里面,增加了当代艺术批评的课程内容,可以围绕一些观念和美术作品展讨论,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的体验性的培训,这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为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PPT演示)这是学校的素描教学改革。高中大家画统一的石膏和色彩,所以近来老师提倡创新能力,学生很难突破原来的模式,于是我们就进行了改革,上面一排石膏上一个班的同学分别画出了对石膏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不同表现的方法,在多样性的方面有了一些改革。还有美术史论的教学,同学们觉得比较枯燥,我们进行了专题的讨论,每个人都有口头发表的机会。
    刚才讲的是美术创作类和美术史论类。下面看看美术教育类的改革。原来只是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现在有些学校增设了美术教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课程内容方面原来是理论为主,现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面,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口头发表和书面发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是PPT播放国内外中小学美术等,这样就拓宽了视野,增加了教师的教育想象性,教师除了有艺术想象以外,还要有教育的想象力,这样就可以掌握多种美术教学的方法和技能。
    (PPT演示)这是教学教法课,有一些课是讲理论,可以让本科生进行研讨,觉得这堂课的不足和长处,每个人提出一些方案。还有就是增加实践的环节,在美术教育课程里面增加了现代教学技术等环节,本科生要参加现代教学培训,学习多媒体素材采集处理等进行教学实践,我听一些学校的老师在交流的时候告诉我,除了教育实习以外,还有教育见习,这就密切地跟中小学的课程相结合。
    (PPT演示)这个是微格教学实践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示范生会进行角色转变,在教室里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有时是评议者,这是很有效的。
    (PPT演示)另外一个是教育实习的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的示范生实习的时候在中小学上课的情景,创新型教育里面本土和实际都很重要。
    (PPT演示)示范生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都是很好的,还有录像等各式各样的手段都运用的非常好。
    (PPT演示)我们也提倡他们进行教学研究,这就是今年他们在实习的时候做了一个现代都市图象对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这是他们的统计结果,正好结合他们的实习可以做这样的研究,就有了研究的能力,这次就提倡交给了他们方法以后,学生可以到学校里进行课程的编制,这就是五个本科生在中学进行的校本课程的编制,根据上海的特点,编制了园林和工艺美术、上海世博会等,编写了课程以后进行实施,在编写课程前面也做了问卷调查,根据高中生学习的兴趣等来编写课程。
    (PPT演示)这是其中的一课,“创意让上海世博会更美好”,这所高中的学生都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但是他们的功课很忙,十一期间都被老师调动起来进行创意,在上课前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拍DV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这个雕塑是世博会的英文,这是他们做的。
    (PPT演示)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的携手也很重要,我觉得在职的老师的培养很重要,每周会到这个工作室和老师们共同研讨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整个课程中美术教育的比重比较低,还有一些教学方法有问题,如果课程有问题的话,培养出来的教师就缺乏创新精神和艺术表现力,是不利于创新型的培养的。
    我提几点建议,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等,反思一下教师教育的过程,现在发展到向自主性、主体性发展的方向,所以要持续发展教师教育,要不断获得自主更新的能力,同时师范教育有课程的改革,教师教育和美术课程之间要有一个平衡。同时还要开辟多样化的培训途径,根据课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以随时增补或者减去过时的课程;还要注意与新知识的原有教育重组;开展广泛的研究和交流,因为是亚洲论坛,所以亚洲各方面的交流很重要,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是发布信息,把中国的经验介绍到亚洲和全世界,来探讨这样的方向。总之作为师范教育的老师的应该为国家输送优质的美术人才,对教学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国际教育美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万丽君):钱初熹教授把华东师范大学整个教师的培养情况以及教师的培训情况、今后的建议都做了交流,我想对大家都有启发。
    在本世纪初,整个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动作,就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而且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随之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和理念深入人心,就推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相对于基础教育改革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正如钱初熹教授在演讲中说的,我们培养怎样的教师是很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讲是两条路径,一个是培养,一个是培训,从整个的基础教育阶段讲,从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一直到高中,整个美术教师是多少?是14万,这14万教师怎样样让他们与时俱进,符合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要求,这就有一个培训的问题,现在在高师所从事专业学习的,将来要毕业的老师怎么样符合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师?符合教师专业化方向的发展?这是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问题。
    这些年各个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包括美术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等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了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是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去的,教程方案的实施有待于全国各个高校的教育专业的老师们的探讨、研究、实践,这些是很有价值的,正如钱初熹教授在演讲最后的建议,这些建议很有价值,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艺术教育教师专业以及在座的很多中小校长们是共同的职责,我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学校的艺术教育会有一个辉煌而灿烂的未来。
    今天下午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感谢五位专家教授奉献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的收获与思考,感谢与会论坛专家的聆听,今天下午有更精彩的发言。
    谢谢大家!
    

<返回>
 
 


版权所有 © 北京市海淀区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京ICP备1300519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84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话:(010)68909380 传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