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传媒联盟秘书,原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老师作主题分享
谢谢大家。我们几位没有备课,但是发现我们聚焦同一个主题,我还是要用一下竞争这个词,今年是很特殊的年份,有一位不速之客已经入侵我们生活,并且对我们所有生活方面,包括教育引起了颠覆性的冲突,就是AI。很多变化就逼迫我们把已有问题在新的纬度下思考,这些数据已经让人更揪心了,会不会更严重?这样的四无少年在身边如果不是个别,就要让我们不断去反思,我们给孩子的童年,我们给孩子一天的日常是不是出问题了。
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在苦苦挣扎,而有的人能闪闪发光。马斯克的确不能复制,但是看到有一些在一般境遇下仍然能够获得内在动力的人。他们的自信,他们的同理心,他们的毅力,他们的好奇心从哪里来?今天考虑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问题,我都习惯在三角形当中。一个是表面上对于我们每个家庭冲击特别大的双减政策,一个是国家已经提到了立法程度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有一个被我们广大成年人所陌生的儿童权利。但是这三角形不是禁止的,被一个力推动着疯狂旋转,这个力就是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冲击,敏感的人已经坐卧不宁瑟瑟发抖,迟钝的人仍然觉得很遥远。今天的主题是看见更好的未来。我们今天讨论家校社协同育人,应该看见一个怎样的视野,一个怎样的变化?我想用几个维度来回应一下我自己也在思考的问题。
今天孩子合成人人一直在卷一直在挤压,是在干什么?在培养竞争力。但是没有孩子有竞争心,竞争是中性词,但是加入用力过猛,会对孩子身心灵造成伤害。有没有可能回到常识,回归初心,把每天日常过好,用这些方式重构孩子该有的童年呢?从以下七个角度做一点自己的回应。首先把孩子养成三好生。这个概念从日本一位社会学家那里学来的,我非常认同,这就是家庭的教育优势,是学校和社会没有办法替代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被养成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就算送到名校遇到好老师,也很难改变学习困难的境遇。
三好生是有画面感的,清华附小的老师说希望我们学生毕业皮肤黑、牙齿白、眼睛亮、有力量。我说还应该有腰板直、笑容多。后来看了心理学的文献发现笑容多不是孩子讨喜,是大脑活跃解决问题点子多人际关系好的标志。看一个孩子童年是否正常,是否童年生活被重构了,就看是不是符合这六个指标。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有没有信心让孩子大学毕业依然如此。我们家校社协同就几个了。这是很容易直观考量的。
社会学家也总结了,日本社会也很卷,也很看重学业。发现学习好的孩子家庭生活有规律的,学习不好的孩子过一天的日子也是就共同点。我们作为后发展国家好像完美把别人的坑蔡了一遍。
第二是培养孩子运动能力,什么叫素质教育?从操场开始。孩子是需要运动的,消失的十分钟绝不正常。大脑抑制兴奋小脑没有机会用绝不正常,每个孩子每天需要一小时高强度大汗淋漓猛烈呼吸的运动,没有做到就亏欠了孩子的童年,一定会让你付代价。这就是规律。大数据也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情绪积极有关系,情绪积极从哪儿来?人际关系好,爱运动。
第三,很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包括在教师群体当中。所以我们好老师未必是称职父母。这不仅是我们文化自信一部分,我们从来都知道如果一个人连自理能力有没有,今天多少年轻人躺平在家,有的大学同学孩子一毕业就宣布不考研不工作,理直气壮。晚了。22岁再培养已经有一点晚了。而且可以用数据给家长分享,家务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还会推动他的学业优秀率。这些是不是可以通过讲座和记者传播告诉家长呢?很多时候做的事情以为是对的,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不知道这是在破坏孩子未来。
看一下这个是网上段子:美国孩子童年和中国孩子的童年。很熟悉,为什么我们会用这样方式构建孩子童年?是因为我们有误解。有时候可以简单说一下,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如此发达,如果家务劳动对孩子无益,为什么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双减也被误读了,家长们关注到课少了,其实政策表达非常清晰,有加有减。加的是被你忽略掉的被你不珍惜的部分要加进去。家校社协同解决的问题是在哪儿加,怎么加。因为我们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认知学习,是能写会算做出来。但是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丰富的经验、感官全部的打开,刚才媒体老师提到的我特别赞同。就是一个正常童年孩子是对味觉、声音、嗅觉、触觉极其丰富,幼年的时候是展开的,进入到认知学习的时候有非常大帮助。
有时候给家长留这样一个小作业,没有想到我们汉语多么精妙,就是手部动作有这么多分析。每一个动作牵连的肌肉都对应神经元。所以心灵手巧不是一句道德褒奖,是一个物理现象。动手能力越多的孩子,真的大脑发育机会更多。读书我就不说了,要趁早,有家长说孩子15岁了不愿意读书怎么办法,我说更早重视就好了。很多时候没有给孩子创造环境,有一个非常可用的公共资源就是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很多家庭没有那么多藏书,孩子去户外读书,父母就是每周半天在书店度过,免费看,带走一本书,这么孩子就变成酷爱读书的孩子。
第五点是关于玩耍,孩子连课间十分钟都没有了,课余时间要来玩,很多家长说看见孩子玩心里就长草。是因为他不知道玩耍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脑科学研究更简洁,真学霸是玩出来的。大家对应一个句子,假学霸是学出来的、苦出来的、逼出来的、熬出来的,刷题出来的。真假区别就是里面的动力,他的续航时间不一样。所以在今天,在IT已经在无情改变我们当下生活样态的今天,如果教育还不去思考,我们仍然去培养一些毕业就失业的孩子性价比太低了,太不划算了。我们损失孩子童年,也没有争取到幸福的成年。
很多家长喜欢关注这个问题,我在家庭教育周刊做了很多次主题版。家长越是对这个问题如临大敌,给得随便,没有认识到玩耍方式,他的孩子就越容易沉溺在其中。首先要把玩这个事情和孩子的玩做一个思考。玩耍本身不是洪水猛兽,玩得无度,只有手机好玩是可怕的。孩子喜欢玩游戏是诸多快乐之一,不用紧张,唯一的大奶瓶你还要抢手机,孩子当然跳下去。所以很多无知导致悲剧发生。
培养孩子社会情感认知能力我也认为特别重要,有几个维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是前面几位专家讲到的审美力、情感力,对人的温暖的同理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靠谱的能力。这些人工智能赶不上,有一段时间肯定赶不上,也有很多核心部分没有办法取代我们。比如在校园霸凌事件会发现被霸凌者和霸凌者都缺乏同理心,而同理心培养不是一个课程,就在童年每天正常生活当中。哪一些孩子不容易被欺负呢?孩子也是有江湖的,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在一个群体当中,也要在群体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所以我们去梳理那些永远是受欢迎的朋友,在家庭当中通过游戏,通过陪伴,通过互动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我们看一位名校长,他教了50年书,他说孩子在变化,时代在变化,受欢迎的有领袖地位的小朋友的点没有变化。其中就是能争会抢好商量,竞争、妥协、包容、争取,这是非常难的。但是有一些小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今天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学习当然很重要,但是可能更重要的是隐形的支持孩子走得远的是人际交往能力。
AI来了,我们讨论AI带给我们的冲击,怎么能与它抗衡?我想有一点是共识,就是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几个维度,没有一个直接与学业成绩挂钩,很多都是社会情感能力。所以我分享一个非常喜欢的汉语的字,叫“身心安舒”。要从传统文化寻找自信,汉字里面有奥秘,身心安舒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舒展舒服,人际关系有边界,不委屈也不讨好。安,房顶下面有一个女人,什么样的女人?在座今天好多是女性。我特别希望你把这个安字带回去,一个好女人不是能干、肯干、话多、控制,而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安全、安心、平安、安静、安宁,全部是好词。这是我们能够给孩子的,是别深不能替代的。
最后一个有一点难,因为很多成年人都没有找到。意义、使命、价值不是一个大词,找不到会让人活不下去。这位心理学家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1/28幸存者靠什么活下来?除了信仰之外就是意义价值目标,有一个必须活下去的目标,所以能忍受住当下的煎熬。今天很多孩子不是负气放弃生命,他们是思考过的,他们觉得活着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没有意思。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这个词,在你日常对话里面,家庭关系语境里面有没有经常给孩子聊聊世界因为有了你而变得不一样。这不是伟人的梦想,是每个人的梦想。如果我们任凭这种没劲、没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蔓延,他们即使上了北大清华也可能难逃空心病折磨,非常痛苦。
家庭教育立法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家校各自的边界和责任,我们作为家庭教育的五个主体责任,是别人替代不了我们的。学校作为支持者,我们提供的是社会环境的专业的各种各样的支持。刚才各位老师都提到文化资本,提到文化自信,提到童年本年该有的样子。我也梳理十个纬度,我们可以一个纬度十分来评估一下我给我孩子童年每一天是否是他该有的样子。
笼子里面是养不出鹰的,我们今天在思考怎么爱孩子,老母鸡都会爱,但是我们要智慧爱。笼子里面也养不出孩子的自信、同理、自制、正直等等核心让他走远走快飞高的能力。所以可以三个维度做调整,原来如果只盯着成才,一定会焦虑。没有几个人能考上北清,敢说会场里面如果要举手的话也许凤毛麟角,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人,如果关注成功一定会沮丧,但是不管在任何境遇都可以获得幸福的能力。现在网上资讯之丰富,我们并不缺方法,但是如果方法错了,你能量越高资源越多,文化学历越高,对孩子越是伤害。所以我们静下心来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方向在哪里。安安静静地回到童年该有的样子,放弃一点对竞争心的企图,慢慢地培养那种潜在的稳稳的竞争力,或许是一条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