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6.jpg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来探讨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我觉得我们到了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时刻。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做学校教育系统如何更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工作。从2010年开始我着重在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做家庭教育,怎么让家长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的工作,另外是从国家的体系来建立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更好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本质上来讲,我自己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我们都是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更好健康成长。

   最近我们有一个热点话题,广泛在讨论,叫做消失的课间10分钟。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学校过来的,我们都有童年,课间10分钟是我们每个人宝贵的时间。我们这10分钟在干什么?大家都有非常深刻的记忆。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这10分钟在干什么呢?不能出教室,或者除了上厕所,你都要静悄悄地在课堂里。从消失的课间10分钟,我们再来说孩子的每一天是怎么度过的,我们可以从孩子每天度过的生活拼凑出他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大多数孩子是这样度过的,周一到周五,早6点起床上学,满满当当上完一天课,而且这个课里的课间也不能出去。下午放学,吃完晚饭后写各科作业,到晚上10点、11点甚至更晚。周末也沉浸在作业里,有的还参加各种班,这是一个常态,这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生活常态。今天我们讨论孩子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说孩子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小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会跟我们这么说,你好好读书,你只要读了书就有很好的生活,我有一个师姐说因为要吃红烧肉才读到硕士博士,但是今天的孩子谁也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当我们发现爸爸妈妈说你只要好好读书就好了,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物质条件也好了,但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觉得不快乐、不幸福呢?原因在哪里?假如我们回过去想,我们这样的生活,成年人的角度,让你每天这样生活,你觉得我们的孩子会快乐和幸福吗?现在我们走到了一个怪圈,全社会都有觉悟,觉得我们现在的孩子不快乐。包括我们现在的家长,我们家庭教育,我做了一个调研,前两年我承担了一个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共建研究,我们就问家长你觉得现在接受家庭教育服务你最希望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什么,我们也去问我们的班主任和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大家无一例外都认为我现在最需要接受家庭教育的服务或者说我对我的孩子的哪一方面最束手无措,就是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也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束手无措,他们是有所感知的,并不是无所谓、不知道。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认识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刚刚徐凯文教授和李兰研究员都给出了很多数据,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孩子的自杀率在不断增加,孩子的心理问题在往低龄化趋势走。但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一个事实,对于大多数的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应该还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说他们健康了我们就不需要去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恰恰相反,我们只有让今天的每一个孩子充满幸福快乐的状态,让我们每个孩子人格健全,才能让我们孩子们的自杀率下降,才能让我们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时间受到的心理困扰更多。所以在我看来,我这几年所做的工作,是希望我们更多的儿童青少年能在他的童年时代就能活出快乐幸福的模样,未来少进入精神科,而不是说倒过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里,包括我们5月份17部委的文件,为什么我们有三年行动规划,我们一定是分类指导的,我们要看到广大的儿童青少年、绝大多数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是那么严重,但他们依然需要让他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让他们一生幸福。另一方面,我们对已经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要进行干预,但是对那些真正需要到精神科的,我有一个个人判断,我认为3-5%的孩子需要到精神科去。我特别喜欢这次论坛的主题,“积极落实学生心理健康国家战略—如何让青少年更加快乐幸福”,而不仅仅只是说如何针对孩子让他们少自杀。我觉得只有让孩子更加快乐幸福,孩子的极端事件才可能真正能降低。

   积极心理学之父赛里格曼一直在研究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经历了一个过程,弗洛伊德时代人们关注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从成年人得焦虑症等等有病的人身上,慢慢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最近又到上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的思潮。我们去研究那些有问题的人怎么办,不如说让我们每个人说真正快乐幸福的人是怎样的模样,我们每个人都有积极快乐的模样,自然就少病了,自然就不会得病了。赛里格曼提出的幸福定义,愉快的心情,融入的感受,积极的联系,意义的行动,满意的成就。这样的状况,加上我刚刚讲的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模样是怎样的模样,消失的课间10分钟,每天学习学习还是学习,没有节假日和周末,即使有节假日和周末,依然是学习,而且这个学习又是竞争的环境。刚刚徐凯文教授播的博士大顾明远先生的视频,他提到孩子们处在竞争的年代。暴露中国教育问题的一句话,你只要好好读书就好了,其他不用管。童年的模样永远不是这样的,因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多的心理的需求。最熟悉的就是马斯洛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基本心理需要的理论,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也知道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在被满足的情况下的心理需要是怎样的,有很多心理理论。Deci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理论,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而这种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都不能从竞争的学习环境以及每天学习学习的单纯童年生活里获得。心理学家说一个幸福感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模样,这是怎样的模样呢?一定是自我接纳的,有生活目标的,有与他人积极联系的,能有环境的掌控感,有自主目标,能够自己说了算的一种人生,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人生。反过来说,什么叫教育?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等会儿我还要参加家庭教育的论坛,我们家庭教育的论坛就是聚焦怎么做好家庭社会学校协同育人,协同育人就是要做一个积极的环境,这个积极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一定首先是有安全感、归属感、温暖的,能被接纳的,有目标的,有交流的,富有挑战性的,有自主性的。我这几年一直做的事情是读懂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孩子到底有怎样的成长规律,我们怎样重塑孩子的童年生活。我作为北师大的一员,我是做教育的,我从我的角度。今年除了17部委的文件,我也希望各位关注13部门2023年1月份《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这个文件也是作为牵头人跟教育部一起经过很多专家共同制定的文件,这个文件里就提到了怎样的一种环境真正能促进孩子发展,或者怎么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我们说学校积极辅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在这之外还有政府有力统筹,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的工作。因为时间关系,后面还有非常多的精彩讲述,我就简单说一下。

   第一,我觉得一定是以生为本,一定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理念一致。为什么强调以生为本?我们曾经做的家校协同,是不是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有一次辩论,中学辩论队,有正方反方,有一组正方的孩子说家校协同能促进孩子的间成长。反方说什么呢?结果他们说认为过度的家校协同反而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他们说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天天在一起协同,他们说居心何在、意欲和为。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天天在一起,就把孩子的每一分钟时间都格子化,都用来学习的话,这样的家校合作有什么意义?我曾经遇到一个中学校长,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真的管理得非常好,因为我们的管理是非常细致、非常极致的。我问他怎么极致,说把孩子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利用起来干嘛?用来学习。这样的是多么可怕的状况?我们全社会到底要怎样的成才观、育儿观,孩子应该有怎样的童年?第二是各司其职、功能互补。学校、家庭各自有各自的责任,包括社会,社会对自杀的宣传,社会大众,包括互联网,都是社会的部分。我们经常说“学校教育是学科教育,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是实践教育”。第三,强调过程,主动体验,我就不展开讲。尊重规律,科学育人。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发展研究,很多时候我会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是上天入地,科学研究突飞猛进,但是我们对人的教育,其实很多时候是违背常识的。我有时感觉到亚历山大,我觉得这样的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很多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甚至在一个专门化的机构,学校教育里,我们有时候对儿童的教育都是违背常识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规律,科学育人。

   最后一句话,要还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活出有趣,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活出健康,活出幸福,要给予孩子们前面我说到的童年生活应该具备的模样,健康快乐的人生应该具备的模样,我想这个路还很漫长,今天在座各位,包括我们线上的朋友们,我们共同努力。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