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战略协作总监、吉利人才产教协同委员会执委会秘书长丁力玮先生发表主题演讲
主题:《吉利教育产教融合实施经验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是吉利集团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平台,和产教融合的服务平台,目前已办了4所本科院校,3所职业院校,在校生超过了8万人。我们不断的向产教协同、创新聚焦人才发展的非盈利性的民办教育品牌持续迈进,在此向各位汇报分享吉利教育如何通过产教融合路径,以实际、实践为例子来落实创新创造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最大限度的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吉利教育从一开始办学就坚持非盈利和产教融合的道路,吉利办教育源起于30年前的浙江,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吉利企业不断的优化产业布局,先后在北京、上海、四川、湖南、广西有了校区,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体系不断拓展,至今已经有20万名毕业生,80%以上进入了全国相关的领域和行业。1997年我们进入汽车行业,走上了一条投资助学的道路,产业基地建在哪儿,我们的学校就办在哪里,最早的职业教育就采用了厂校就近的模式,并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提质增效,实现了企业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和文化共享。职业教育培养了约5万名员工,以及逐渐成长起来的专业人士。第二,在并购沃尔沃之前,我们的教育与一些学校有着同质性,匹配度也不够精准,并购之后,全球的企业布局支持的吉利教育的国际视野,学校相应的增加了更多的专业,德国有双元制这样的成熟案例,也基于闭环支撑,导致校企两方面合作都会有较大的成本,企业合作脱节,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更多的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难上面。随着吉利企业走向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道路,有了实施产教融合的资源依靠,我们认为民办教育本科和多数的地方院校今后走产教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唯一机会。吉利利用自身的产业资源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生态圈,广泛建立起了一个产教融合的朋友圈。包括与吉利汽车在内的头部企业建立了20多个覆盖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智慧物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了3个版本,一个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育人才的方案,二是建立现代产业学院,三是与旗下的科创体系更好的配合,对于具体的产品进行联合研发。吉利从产教融合的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案例,一个是我们的吉利学院,从北京已经搬迁到了成都,已经3年多了,创造了50多个实践基地,创造了4000多个创新项目,扶持基金2000多万,学生专利成果有70多项。第二个是在海南的三亚学院,三是在线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数字赋能,建设了更好的教育平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还为人才培养制定解决方案。包括具体的知识产权、知识图谱,包括元宇宙等等,最后就是几点收获。主要是几个方面,根据产业需要和自身条件规划产教融合,推动办学模式的创新与企业经营模式的创业,共同创造产教融合的产品成果和人才成果。
还有三点建议,一个是适宜的产教融合的线上教育,不能仅满足优质资源的单向资源,要普遍推广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二是建议有关方面在推动,建立更多的协作平台,合作上要更好的支持校企合作的发展。三,我们收购伦敦出租车以后,要花很大的代价去进行改造,他们要支持技术改造的投入,但是要求我们必须在当地找一所大学合作,政府将资金投入大学,大学利用这笔资金和吉利合作研发,他们的逻辑是支持企业对本土品牌的技术改造,但是研发、资金、人员等等要留在学校,产品输出到企业。其实在未来可以形成尽量可操作的可评价成果,来形成制度闭环,好,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