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博士、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自富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主题:《构建新时代研学产业发展新模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非常荣幸有机会到成都参加亚洲教育论坛研学分论坛。接下来,我们从研学的企业经营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疫情,尤其是在“双减”下研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大概分成了四个部分。刚才专家讲了2016年的文件,同仁们也知道我们世纪明德的前身,也是2002年清华大学的科技工业,世纪明德2006年才成立,2016年11部委的文件我们也接受了参与和调研,但是大家不知道部里面的文件到很多省份,最晚的是2019年才下发,所以教育部所布置的工作在各个省,导致我们在全国从事研学实际工作中,发现各个省,无论是课程标准、组织形式等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到了2020年,疫情导致了三年的停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21年的双减政策。
平常讲双减,我原来也问过大家知不知道双减的准确含义,我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做双减。第一个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作业负担。这其实是校内教育的问题,但是通过减少校内作业负担,释放学生的时间跟精力,能够让他在学科教育之外,或者在课堂之外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有他更多的实践,这是促进他全面发展的动作。第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学科的培训负担。真正影响校内教育的其实在第二个,第一点是间接影响,第二点是直接影响。直接的影响导致大量学科类的,这个在2021年的时候做过统计,大大小小从事校外培训机构,包括学科教育在内的总机构人数跟从业人员数量已经跟正规教师的工作者,包括学校数很接近了,其实已经塑造庞大的校外学科跟非学科培训的市场,所以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是第二点。因为这个直接也导致了研学市场,市场参与主体和形式发生了一些大的变化。
双减到2021年到2023年正式执行两周年之际,上线了一个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已纳入10多万白名单。有了两个放松,一个是体育类的培训,一个是课程类的培训。这两个培训在各个省执行下来都有不同的做法,我记得天津上海为体育类的培训也设置了很多小的门槛,对应用类方面的培训,因为现在中学信息的课程并没有覆盖,导致很多擦边球发生在这里,很多研学实践教育,就打着这样的名头来从事一些相关的教育工作。但是反过来讲,一个是校内作业的减负,一个是校外盈利性学科培训,通过要求强制的名改非,对学科培训的时长进行了规定,每周多少小时,强制性让孩子与家长的时间有所增加,我想这个双减不仅影响到研学,也影响家庭教育。刚才各位领导专家讲的教育部的定义,实际上我们会讲得更宽泛,因为家庭教育时间长,到家庭机构,到家长会,到非营利的公益组织的时间占用非常丰富。
原有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始转型,转型非学科或者转变业务主体,由学生变为成人。转型非学科或者素质教育,就是刚才提到的体育,还有艺术。所以双减以后我们发现机器人,编程,初升高的体能测试,在缺乏体育场地的大城市在2021年风生水起,现在在北京、上海对初升高的体能测试没有纳入学科培训监管的范畴,但是它的场地是非常大的问题,可能成都会好很多。所以大家会发现很多公益性的公园、体育场馆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到了冬令营或者什么营,也表现了非正规的形式,很多都进行了包装。第二是校外培训机构有了明确的准入门槛和判断标准。但是我们看到市场主体做研学的,有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可以做研学,教育公司可以做研学,旅行社可以做研学,除了学科培训之外,研学的标准其实并不清晰。还有双减以后开辟和拓展了新的校外素质教育的赛道。关于素质是个什么样的定义,我们这里不做展开,但是体现为第一个是可能对学科的知识素质,第二是学科的素养,第三是学科之外的综合技能培养等等,素质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是无论它怎么定义,我们做研学,夏令营,冬令营和亲子希望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然后出现了水平不一的课后服务机构,很多课后服务机构做的很多综合实践也很类似,从非遗进校园,这方面可能做了七八年了,我记得成都应该有一个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还有中医药进校园。进校园一个是展现课后服务形式,另外通过这个课后服务体现他的兴趣爱好转化成一些绑定,比如我们这个酒店就是世界遗产非遗的大会,导致双减以后这方面的形式特别活跃。
研学产业从企业的经营者来讲,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定义研学、调研,不同发布政策文件的时候,我们也很困惑。严格按照2016年文件定义的话,研学实际就是一个校内教育的延伸。学校集体组织,第二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第二按照课程论的方法,对他的教学目标什么进行评价。这个我们叫做标准的研学产业定义,但是广泛的研学产业定义还不一样。研学实践教育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把这个标准一套,我们现在的研学至少没有集中住,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疫情以来这三年集体旅行可能就是开个大巴或者学生自己就去了,为了减少麻烦都要求学生从家里带饭,很多学校都是这样的。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这个定义很难得到应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但是从企业经营这个事情来说,我们会发现,我们认为的研学旅行延伸一点,研学旅行是研学实践教育最集中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它还有其他的呈现方式。泛研学包括营地活动,以营地为中心,第二以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复杂的场景。这样才能把当前层次不同的春秋游把它融合在一块来学,这就导致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你要打破校内校外的场景。国家补助一点,家长承担一点,企业再承担一点,第四是社会再捐赠一点,现实中这四个是企业没有能力承担一点,家长出的钱也很少,教育部怎么补贴呢?据我了解很多学校一个学期补助大的费用,很多省份没有补助这个费用,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个经费也是很多地方主要的问题。所以按照严格的定义去执行,就会发现经费的使用、来源等等的问题。研学产业就是我们讲的泛研学的活动中交叉活动形成的产业,相关的行政部门构成了研学产业的形成和研学产业的发展。特别疫情三年以来,很多文件都要求这些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参与提供研学志愿点,为双减服务,但是实际在1500个科技馆中有30%-50%全年营运天数可能都不到半年,因为它的经费不足,缺乏营运能力,可能成都稍微好一点,成都博物馆,省级城市还行,到了地级城市没有办法支撑满足双减以后,青少年从事研学实践教育的需求。
研学产业的核心属性还是教育事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研学产业的公益性。可能在这里稍微拖一点,研学产业公益性就是讲,教育部的初衷,这么多年来,这么多领导去调研还是讲经费要适当一点,其实我们的利润还是比较微薄,特别是价格,我们也形成过调研,在长沙严格不超过500块,在研学市场可能500-600,这个价格本身来讲,是要公益性,但是公益性就决定了企业方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去提供公益些的服务,它不仅仅是由教育决定,而是由这个性质所决定,只是说公益性有大有小,公益性服务的角色有强有弱,公益性最强的是一日研学,全国普遍价格在100-200之间,这个算上物价上涨,大多数研学企业,如果仅仅靠日研学的话生存是非常艰难的,造成研学落地的过程中,家长承担可能承担了大部分,企业承担了一点,社会捐赠有吗?有。但是相对于这么多学生来讲,它的捐赠是杯水车薪。刚才讲到它本质是教育属性,但是它又是一个市场性,从事研学组织专业的旅行社,社会上大多数的机构还是一个市场的主体,在研学实践教育开始之前,科技馆提供这个服务的旅行社、餐饮等等基本都是私人制或者经济属性,这个时候没有受到市场教育大的影响。研学材料的发展,包括车费、住宿都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我们实践中感受最痛苦的一个地方就是,不仅是提供集中食宿,凡是拿下的商业土地价格,这个价格没有办法承担这么大的公益性的市场,只有民宿,民宿又不便于管理,一旦有价格比较低的,由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教育性质的土地确实比较便宜,也有床位,但是它的量不够,它的项目标准也不够,所以需求跟公益性,跟资源配置形成比较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还会持续下去。特别疫情以后,国家没钱,十四五的中央财政资金本来覆盖就不多,从每年1500万下降到一年500万,并且覆盖的营地基地也不多,绝大部分是通过市场资源来维持。
研学产业还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行业。因为我以前不是从事教育工作,我是从事产业工作,我们当时相对来讲比较封闭。但是通过研学之后发现学生从学校里走出来,去工厂,去景区等等,也包括家庭,很多国际学校是降费的方式来参与,所以开放性导致各个方面的主体都能参与到研学的执行过程中去,把这个技术的封闭性一下子拓展到全社会的链条,所以我们去各个地方调研的时候,有些工厂会把品牌形成传承。做得比较早的是农夫山泉,现在伊利、蒙牛都在希望通过研学实践教育把它们品牌进行巩固,然后科技馆、博物馆现在都基本上去找学生,所以自发地形成了面向社会开放的研学生态。还有研学产业有它的实践性,或者说行动性。一个是动手、一个是探究,通过研学需求调动不同的参与主体,发挥它的研学资源教育的功能。通过研学的需求调动了各个主体的实践,包括市场推广性的实践,现在比2019年大概增加了10倍以上。
从我们这么多年来看,一个健康的研学产业发展还是要树立一个以教育为中心,产品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它的个性化特征是很强的,毕竟要在地化,沉浸式体验才能展现。学校的教学环境一般是进行了合理化的处理。时间已经不够了,我再说一下,我们这个行业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2.7亿的在校学生,我们认为这个市场最多不超过1千亿,那么都要有学校统一组织的。这是疫情前寒暑假调研的量,冬令营和夏令营是不是纳入研学,实事求是政策上是有分歧的。这是我们做的假期研学包括亲子游和单飞。
然后研学产业的发展趋势。第一研学产业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张力仍然存在,还会持续。可能持续三四年,等到监管和市场的互动什么时候出新我们还看不清楚,我估计还要持续三到五年。然后在未来,研学产业公益性将通过制度和政策得到保证。我们对这个没有任何怀疑态度,只是看什么时候落地。在未来,研学产业的市场性仍然会持续存在,但赛道划分更加精细,定制化趋势更明显。主题研学会更加丰富,这方面的人才公益性中才能找到差异化公益服务的市场公益的存在。在未来地研学产业的发展会受到人口出生率的影响而产生拐点,但拐点的出现会有滞后性。大家可以看到出生人口仍在快速下滑,这个对我们亲子游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未来,研学产业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化产业集群。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