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烨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张烨.jpg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烨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各位尊敬的领导,与会的学界同仁,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来分享一个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处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下,我们的大学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从我自己孩子的教育经历发现,他现在几乎是在一个数字化的浪潮之下,我有时候想跟他聊聊天,他就应付我几句,谈起技术上的很多新进展,他远远比我了解更多。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系统,它到底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机构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存续什么样的本底价值?今天我讲的主题,我用了一个标题,叫《叠加的美丽风险: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挑战与应对》。我想谈的是,这种教育本身的美丽风险与技术带给我们的美丽风险,两者相互叠加以后我们的教育情境会怎样。

  第一,美丽风险的教育意蕴是什么?在当下的教育现场,我们可能会比较熟悉这样的状态,比如追求更强的教育,追求完全可以预测的教育,追求一种确定性的教育。有很多老师上课,他的课堂完全是确定性的,刚刚下课的时候他问学生你们还有没有问题,学生说没有问题。这是一种什么状态?他课堂知识是控制性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规避了风险的教育,实际是我们现在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的哲学,或者说教育行动的范式,它主导着我们现在的教育场景,我想我们大家都会有深刻的体会。还有另外一些教育的形态,比如说弱的教育,相互之间聊聊天,我和你微笑一下,拍拍肩膀,强调一种弱的状态,就像中国道德经写到的“弱者,道之用也”,弱者的状态在老子道德经一直被提及。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有没有一种不可预测的状态,或者说这样的理念有多大的发生可能性。我的预测来表达,实际这对教育生态是非常重要的,黄色、黄色、橙色(PPT)比较强大的教育使我们现在所谓的教育的美丽风险没有太大的问题。荷兰著名教育家比斯塔有一套书我非常喜欢,有一本书名叫《教育的美丽风险》,他所强调的东西在我看来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并没有勇气提出来。比如他说教育只有在交流和解释,以及在中断与回应的脆弱连接处才有可能获得美妙的碰撞。还有杜威先生在《确定性的寻求》里一直讲交流行动哲学,他讲交流行动哲学具体的微观层面教育的相互影响,我认为他立法了李斯坦。德里达提出需要有弱者的存在,西方这些哲学家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对于弱,对于弱的教育,或者弱的行动提倡,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可能需要重新关注教育的美丽风险。对于大学而言,我觉得其实大学本身所倡导的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包括人文关怀,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更加契合于我们所讲到的,或者我们希望去谈及的一个美丽风险的发生的地方。我认为教育的美丽风险实际是我们现在需要去珍惜的,也是我们需要去争取的,或者需要我们去行动的,可以说这是从本体意义上我们需要考虑的美丽风险的一层含义。我们现在谈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其实又叠加了一个美丽风险,这个美丽的风险实际上有多重的意味,刚才我们也有很多专家谈了很多我认为对我很有启发的思考。比如刚才刘教授谈到的,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问题,特别提到的算法、算力,包括脑机接口,注入知识,智能获取技术,以及包括人造人的问题,这实际构成了现在人工智能时代三条故事线索,或者说由三条故事线索来描绘我们现在错综复杂的但同时似乎又是清晰的人工智能。一个是基于信息科学领域,也就是我们讲到的基于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一个是合成生命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个,现在可能面临着比较大道德风险。所以我们现在似乎在这个方面,我们充满好奇,但同时又谈及不是太多。第三,脑机接口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脑机接口,像插U盘一样,把我们需要的知识插进去,我今天可能就不需要准备这个PPT。但实际上,脑科学领域的脑机接口直接注入知识的技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现在主要还是在关注脑部的生物技术,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意识,大脑的意识问题,在我个人看来实际上这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总体来讲,我认为我们现在感受更多的是第一个故事线索,就是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带给我们的信息技术,其他方面也有一些。我们可以再回到媒介技术变革的几个阶段,比如口传时代被书面抄写代替,手工抄写被印刷技术代替,然后走向电子媒介,走向数字媒介。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从手工抄写代替了口传时代,它其实带来了古希腊文明,从印刷技术代替了手工抄写,实际上带来了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包括宗教革命。两次技术革命导致西方文明发生了两次巨大的跃迁式发展,现在数字媒介时代,实际是在硬的技术,比如手工抄写或者印刷术基础上延伸出一个非常庞杂系统的软技术。

  从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分析框架来看,实际上现在人工智能主要是在客观知识世界,在这个层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当然它也影响了世界1,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世界。波普尔讲客观知识体系是由人创造的,但是一旦发生或者说一旦产生,它就具有了自然生长和繁衍的逻辑,就像一棵树。我个人理解,现在我们的人工智能,实际为这棵树注入了几何增长的一种内生动力。为什么我们大家会感觉到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们产生的焦虑、不安、恐惧,当然也有拥抱。所以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叠加的这样一种美丽的风险,我认为既需要考虑教育本体的意义,要允许一些不确定性、弱的、不可预测的、互动的、交流的、感受的发生。同时,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技术的强势力量,它也会带给我们教育的机遇和挑战。这些东西叠加在一起,我大概思考,我说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思考,这些方面都非常不成熟。

  第一是符号与事实,符号与事实的追问来自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在符号和事实的层层追问之中才会产生的。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隔阂,就是我们被符号系统所笼罩甚至是形成了信息的茧房,我们很多时候很难触及事实。我们在教育,在大学教育里我们应该怎样去打破隔阂,实现融合?第二,人与AI的问题。苹果的CEO库克讲,我从来不害怕AI像人一样思考,但是我恐惧的是人像AI一样思考。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为什么恐惧人像AI一样思考?这里既包含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走向机械化,同时也包含着我们的人越来越缺乏价值、缺乏情感。技术与治理的问题,刚才多位专家都提到了,尽管刚才朱部长说他做的是一个微观的,关于学院层面的,但是我恰恰感受到了,在基层学院层面的治理,它面对技术的态度,到底是技术在控制我们的治理,或者所谓的技术治理,还是我们在用治理的技术。这里其实有价值的问题。还有刚才讲的评价方面的问题。科技和人文的问题,这是未来教育,未来大学精神追求中非常重要的。我不放在学科层面,我放在一个精神的层面来看待。一个大学有没有人文情怀,有没有人文气质。绝对不是说它有没有人文学科。消弥与引领,大学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力量,是弱的姿态还是强的姿态,去证明它存续的价值,刚才有多位专家谈到这个问题。

  教育的美丽风险,叠加上技术的美丽风险,它带给我们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问题,黄色和绿色能不能实现更好的融合,大学该怎么做?我基于刚才的思考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需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应着眼于事实、符号的连接,以数字新基建推动有意义学习,在互动、交流、实践的探险中促进大学生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回避新基建,很多大学都在做,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讲,2021年就开始了,取名为101计划,在报纸上并没有大量宣传这个事情,现在大概有30多所学校都是顶尖级的,也不是和双一流大学完全对应,有30来所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传统的基础学科和四新学科在突破,其中我还看到了哲学。这样的基于新基建的推动,在我们的事实和符号之间怎样利用数据,利用技术的优势来帮助我们在虚拟中感受事实,甚至进一步把我们的虚拟世界用一种更快捷的方式、节约的方式去体验,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们真实的人与人的交流。阿德莱德大学的教师就把那些可以在网上,可以线上学习的东西传上去,老师同学一块学,把时间留给老师和学生线下面对面交流,这就是大学在面对技术洪流时到底该怎么做的问题。互动、交流、实践的探险中去促进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是大学完全可以为的事情。我们大学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完全被技术牵引着走,那我们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培养是很困难的。OpenAi的产业人大会,我看了以后确实有一点困局。为啥呢?既然能快速生成对梅西足球的讲解,讲得一点都不差,非常好。我认为它恰恰给予了我们一个,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人机协作的方式节省节约我们的时间,换回我们交往的空间。

  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治理,要在压力和支持之间寻求平衡,重新审视着眼于确定性大学治理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技术赋能教育,避免技术的倾向。我们的治理体系过于强调制度性,我们的问责文化,我们绩效的表现主义。我们大学的这种治理,要利用技术,但同时要在确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求平衡,这种灵活性就是刚才讲到混沌的有弹性的制度。面对技术的压力,面对社会进步带给大学的压力,我们大学的治理如何在压力和内在支持之中寻求一种平衡?我认为要依靠技术来赋能,但一定要避免技术治理倾向,或者技术对我们的宰制。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微权力,每个人都可以就学校管理和组织发表看法和声音,这种微权利将参与大学治理中,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一种熵增,大学治理在治理这个层面如何思考技术和治理的关系?

  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特别需要整体思考科学与人文学科专业体系的关系及生态,着力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跨学科对话,用科学技术讲述真善美的人文学科的烛焰点亮科技前进的方向。人文逻辑和技术逻辑,这两个逻辑在智能时代的大学之中需要深度思考。我们现在的大学,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在疫情时期,美国人文学科受到巨大的冲击,很多大学撤销人文学科。哈佛大学有一个7500万美元的基金,用这个来大力推进哲学,我们看到他们对人文学科的反向用力。他讲人文学科,特别是哲学、人文学科,应该为我们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哲学的信仰和养料。他们开设的这种哲学课程,我大概看了一下,包括我们从哪里来的课程,我们身处何处,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与死的问题,这些看似平常忽略的问题,恰恰对我们人类在智能时代走向未来具有重大的作用。用科学技术讲述真善美,以人文学科的烛焰点亮科技进步的方向,我认为这是未来大学特别是现在大学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生物化学家钱旭专门研究血管动力流动,他看血管流动时发现血管里的白细胞、红细胞,特别是血小板,在里边的流动就像是一个没有舵或者没有马达的一条船,在血流中周转回复,欲拒还迎,他觉得这个特别有韵律,他就用华尔兹音乐配血液的流动,他发现天衣无缝。所以他发表感慨,天地之间有一种美,这个美就是自然美。我从中读到的是科技和人文之间的互通,一个机器人是很蓝做到这一点的,但是我们人是可以的。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重新思考大学存续的本体价值。叠加的美丽风景语境中其实内涵着价值的坚守和技术新机遇下的无限可能,大学需要以一种弱的姿态去唤醒人性的真善美的东西,去推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大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应该有强的精神,只有这样大学才有可能引领文化和文明的走向。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