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动态     参会指南     媒体聚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图文报道
开幕式暨主论坛
“一带一路”高校智库论坛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论坛
科技文化与科普教育论坛
创意发明-中国青少年崛起之路论坛
互联网+教育论坛
闭幕式与成果发布
新闻吹风会
参观考察及会场内外
图文报道 > “一带一路”高校智库论坛
云南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教授陶亮参与讨论环节

云南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教授陶亮参与讨论环节

   非常荣幸成为最后一个,我抓紧时间说。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来自云南大学,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给我一个机会,我站在这个地方现在是诚惶诚恐,情绪比较激动。听了前面的精彩演讲,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就这个关于高校的智库与发展,谈谈我的体会。由于这个题目,原来报的题目跟现在的题目有一点出入,是为了更符合今天的会议主题。2014年教育部颁布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来,各种类型的高校智库纷纷涌现,兴起了一股高校智库热。社会各方也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保证高校智库提供一种有质量的智,或者说高校智库有何不同于政府和民间智库。我个人主要从自己从事的专业来研究,从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第一,基础研究是高校智库的智之根本,“一带一路”的倡议,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其他国家。做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咨询报告,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和民间的一些智库跟高校的条件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很多地方高校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第二,基础研究与政府部门的具体政策不能混响,我个人觉得,高校智库属于政府智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是不同的,高校学者做基础研究,进行理论分析,从这个专业而言,研究印度、外交和中印关系,必须研究独立后印度的对外政策,这样才能清晰的认识印度的外交哲学逻辑和战略思想,中印关系的研究同样如此。如果我们缺乏深刻和系统的研究,那么就目前而言,任何分析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评论,都显得非常的主观,更谈不上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一个理性、客观的政策咨询报告。另外,高校智库和学者,基于扎实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考,而非具体的政策,具体的政策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些情报信息,这对普通学者来讲是非常难的事情。而且政府部门或者是一些职能部门,也没有时间去进行系统的历史和基础的研究,这就是高校智库和高校学者的职责所在。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高校的学者和智库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的时候,要考虑更高层面的战略、理论性问题,提出建议,抉择者进行思考和选择。

   第三,高校智库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噶尔和学者而言,相对于政府的智库来讲,高校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咨询报告应该基于学术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不能因为获得什么级别的批示为目的。第四,立足基础研究,开展公共外交,扩大中国在相关问题上的话语权。就拿中印边界问题来说,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是非常同意印度的观点和立场,而中国的声音几乎听不到。现在看来,根本在于我们相关的基础研究落后于印度,包括现在有一些研究都是基于一些二手的资料,有一些是重复劳动。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国内有一些学者在中国档案馆查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修正了中印边界问题长期的一些错误,引起了印度方面的学者和政要的高度关注,他们有申请来做访问学者或者是进行交流等等的,并深表赞同,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是高校智库的根本,基于扎实的基础研究,基于长期的基础研究,高校智库和学者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战略性、理论性的咨询和建议,供决策部门在制定具体决策时候参考。要从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开始研究该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基础性的东西,引起学者的共鸣,进而扩大中国在该国相关问题研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最终也就扩大了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这就是从个体到整体的过程。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对高校智库基础研究的关系,我的发言完了。

   另外讲一下云南大学大学的南亚研究是很早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成立了,对印度的土地制度,还有社会、文化、历史进行了研究,包括民族问题。90年代,云南大学率先开展了中印边界历史的研究,这个研究的成果,现在仍然是国内研究中印边界历史绕不过去的参考的资料。目前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云南大学正在筹建实体单位的印度研究院,也是省政府的高度关怀下,我们也在聘请国内外优秀的学者来做这个东西,我们的目标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抓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最后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就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的目标,谢谢大家。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尚宇红参与讨论环节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李维维主持讨论环节
特 别 鸣 谢
  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组委会     四川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

亚洲教育论坛培训中心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支持单位

成都市博览局     成都市教育局    

  协办单位

拉莫斯和平发展基金会     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     澳门基金会     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     财团法人幼儿教育基金会     台湾木铎学社     台湾爱迪生发明创意学院     约翰霍金斯创意生态实验室     台湾爱迪生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人跨文化协会     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     欧亚教育发展中心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互联网教育领军会     四川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     四川麻辣社区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孔裔国际教育集团     成都许林文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     北外在线(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学堂在线     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掌门1对1     青岛腾胜全球文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邓鸿吉创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好望角商学院     望子成龙教育集团     最IN菲克城     深圳东方高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英国才奕国际教育集团     华人礼服     中华汉顶陨石文化     君学中国    

合 作 单 位
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
华人跨文化协会
欧亚教育发展中心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战略合作媒体
独家合作资讯平台
 
  版权所有 ©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 话:(010)68909380 传 真:(0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