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亚洲教育论坛给我一个10分钟的讲演时间。因为后面还有更多的嘉宾来给大家成熟他的观点。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趋势的探析。 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从全世界来看应该有两大驱动力,一个驱动力就是由于政府调控来引导各方的需求来推动,这个主要是在我们中国、日本、韩国和多数欧洲国家。接下来还有一大驱动力就是像美国和少数欧洲国家那样,就靠利益各方来谈判,按照契约的方式,政府在旁边只是创造一个宽松的方式,这样是内在利益的驱动,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成为主流。我之所以给大家展现出这样一个产业园协同创新的光谱,大家看到从左到右其实是从易到难,这样形成伙伴关系和联盟关系谈何容易,这需要较长期的磨合。 在全世界各国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哪些模式呢?我们归纳出就是四种,一种就是大学来融入行业企业,就像美国硅谷,中国很多行业的原来属性比较鲜明的大学,它会非常主动的融入行业企业的需求。第二种就是以大学为基地来吸引企业,我们在英国的华威大学,我们在欧洲的卢森堡大学,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范例。中国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他们所设立的,就在学校的周边来设置创新园区,吸引企业入驻,联手去推进创新活动。第三种就是政府的政策引导,我觉得像日韩这样的观产学研的方式已经运行多年,而且效果很好,中国从2011年推展高校的科技创新计划,简称2011协同创新的计划正在初见成效。第四种就是欧盟所采取的混合型集群,比如说打造一个关于教育、科研、创新的三角,比如说北京的中关村这样一个创新行动计划等等。 中国宏观的政策层面当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给予高度关注的,我给大家指出的是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到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2015年去年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一系列关于确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针,应该说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到2020的五年规划当中,也是浓墨重彩来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向、步骤和特点。因为中国政府主张在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决胜阶段,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步发展理念。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创新现在在这样“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是不断地被强化,而且突出了不同的重点,比如说在工业制造2025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就有可能使得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变得更加好用。比如说我们在京津翼协同发展当中特别提到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再比如说国防,再比如说教育,仍然在未来五年当中我们会把2011计划推展得更加结实。中国的2011计划其实是从2012年起步的,整个的设置导向和目标现在进展的形式表明我们现在仅仅有一个80个国家级的平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现在已经非常敏锐的看到各项区市正在考虑积极的创建本地化产学研创新的平台或者基地。 刚才四川省和成都市也都表达了相近的意思,特别是瞿振元会长也谈到两千多所高校,如果把潜力都发掘出来,那可不是一个80个平台所能够囊括得了的。所以我在这里有三点建议给大家分享: 第一,我特别希望中央政府有关部委能够联手制定决策。这个决策主要是倡导各省市在80个平台之外各自都建设自己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地。这样一种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就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能够落到实处。 第二,高等学校,特别是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比行业企业更加积极主动才好,也就是说在整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的框架下,我们应该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研发,到孵化,到进入公司的实体的产品化、产业化,甚至形成产业链,这都要跟行业企业来寻求合作的切入点。 大家看一看这样的示意图,我们是从泛珠三角改革开放起步的,还有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振兴,以及现代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还有海峡两岸,还有南海,还有我们的环渤海。这一系列的国家级层面的战略和跨区域的,包括刚才我们的成都宣言所宣誓的“一带一路”。 第三,中央更省级政府运用不同的方式来重点支持,如果能够紧扣到国家级战略或跨去翁战略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我们要瞄准这样一个方向来支持、扶持、奖励、资助,乃至给他不断地创造更加宽松和具有活力的空间。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会议现场速记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