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活动背景 关于年会 年会日程 与会嘉宾 合作计划 展位招商 图文报道 关于我们 参会指南 魅力成都 English
图文报道
开幕式暨全体大会
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
早期教育国际论坛--多元文化与早期教育
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培训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与供给
艺术教育与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
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下)
传媒教育力量论坛--面临新媒体挑战的传媒教育
晚宴
闭幕式
参观盐道街中学
参观盐道街小学
参观金苹果幼儿园
参观熊猫基地
花絮
 
图文报道 > 晚宴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前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致辞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

1. 在国外主要教育文献数据库中几乎找不到“绿色教育”(Green Education)的相关文献。与之相近的教育观念或者实践的名词还包括“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可持续性教育”(Sustainability Education)。综合国际国内教育届对该问题的讨论及观点,绿色教育几乎可以等同于生态教育。

近些年来,相当一部分学者和专家更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生态教育”的概念,因其能够更加科学贴切的阐释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概念可以从狭义及广义两个教育界定。

2. 狭义:将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使其成为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广义:将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驾齐驱,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能力。

二、生态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

1. 生态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旋律却一直比较微弱并最终被淡忘和淹没。相反,“人定胜天”等思想却随着人类妄图征服自然力量的逐渐增强而得以绵延和流传,并日益膨胀。

2. 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赋予人类空前的自信,与此同时,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感却跌至低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其中不仅包括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涉及政治、文化等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

3.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受到了这个大背景的影响,“教育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对于生态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生产及消费方式、意识形态、道德观、发展观,迫使人类最终认识到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生态教育概念随之产生。

4. 生态教育正式发端于上世纪后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次联合国大会。

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发起了全球环境教育运动;

1977年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召开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确定了全球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和体系;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著名的《21世纪议程》,明确把环境教育拓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生态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和关键”。

三、生态教育理念较传统教育理念的创新点

1. 生态教育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教育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是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的哲学起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统一与协调。

2. 生态教育是“君子不器”的素质教育观。“君子不器”是孔夫子的观点。两千年后的爱因斯坦对此做了同样的阐述:“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四、国际生态教育及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可持续性发展”这一概念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0年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会上提出的,主要是为了响应使经济和社会进步与环境相和谐的意识的不断觉醒,协调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首先要求教育适应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并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其次要求教育实现内部的和谐发展,并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是全面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完美体现。

(二)目前国际上的生态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呈现四大特征。

1. 各方普遍将教育视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

2. 学校教育注重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3. 关注教师教育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

4. 将关注重心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延伸至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体制擎肘,总体上对生态教育重视不够。生态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提升,缺乏普及和推广,生态教育课程尚未真正纳入主流教育的课程体系;

 2. 生态教育定位比较模糊,理念树立不牢。在内容和目标方面尚未把一些问题提升到生态伦理层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素养的培养;在地位和范围方面,还没有为全民提供终身、系统的生态教育机构和内容,也未将其置于公共教育的优先战略地位;

3. 生态教育形式简单、粗放,内容肤浅,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复合型生态教育人才;

4. 以培养环境生态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设置少,生态教育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教学质量欠佳。

五、生态教育对建设持续发展型社会的战略意义。

1. 革新发展观念和传统的思维定式,使公众摒弃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人类自我教育的结果,两者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走向生态时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生态人”取代“经济人”是大势所趋。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每一个政府、企业和公民所肩负的共同责任与义务。

2. 加强生态教育是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3. 加强生态教育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道德基础。

4. 生态教育促进科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

5. 生态教育是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抛弃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用生态文明的“软技术”替代之。传统技术只注重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通过教育可以将技术改造成为利用和保护并举的生态技术。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机制、规律、方法和途径,才能建立健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机制。

6. 生态教育推动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必须有相应的生态文化支持。文化是开放的,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构成人类精神境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通过人类精神来调节或抑制人类的欲望,启动高尚动机与自然和环境和谐相处。

六、加强全民生态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强化全民教育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教育。强烈的教育生态意识是解决各种教育危机的思想基础,其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只有通过强化生态道德教育,根本变革人类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彻底扭转全球生态恶化的势头,切实改变地球生态系统共同体的命运,这不仅是一种开明自利的生态智慧,更是人类必须用生命加以承担的生态道德务。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加快个体教育生态意识向全社会性的教育生态意识的转化过程,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创新生态教育内容。一般意义上讲,生态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但是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生态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经济要素、社会要素、自然要素等诸多方面。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应该突破生态学、联合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生态教育的内容也应随之有所突破和创新。

3. 拓展生态教育对象,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的全民生态教育体系。

七、亚洲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生态教育改革,共建绿色、繁荣、和谐、稳定新亚洲。

1. 亚洲在五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亚洲的快速发展,不仅会显著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极大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将对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2. 人类已进入地球村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新世纪以来,亚洲合作迅猛发展,区内贸易额从8000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美元,贸易依存度达到54.1%。各国在资源、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互补性很强,未来合作潜力无限,当“先进经验”遇上“后发优势”,“高新技术”遇上“新兴市场”,亚洲发展就如虎添翼。但也应该看到,亚洲大多数国家处在相似发展阶段,相互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各方面想法和主张也不一样。中国人常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深化友好合作,是亚洲共同发展的正确选择。

3. 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 亚洲国家不能把自己拒绝门外。在追赶现代化的进程中,亚洲已经付出了高昂代价。从喜马拉雅雪山到蒙古草原,从咸海之滨到太平洋海岛,从安纳托利亚高原到东南亚热带雨林,我们的美丽家园正受到“工业病”、“现代病”的困扰。困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亚洲的现代化应有全新的理念、思路和举措,坚决摆脱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路径依赖,加快走上生态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

4. 绿色发展是中国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的耕地不到世界10%,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但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支撑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天,中国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国人民愿和亚洲各国人民一道,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亚洲,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5.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人民的期盼。亚洲各国应自觉做亚洲持久和平的维护者、共同发展的开拓者、友好合作的促进者、互利共赢的倡导者,在推动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亚洲中发挥独特作用。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实现亚洲的发展繁荣,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傅勇林致祝酒辞
尼泊尔前首相比斯塔与韩国前总理李寿成
 




























 

版权所有 ©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院 世纪经贸大厦A座1009-1010室
电 话:86(10)68909380 传 真:86(10)68909380 E-mail: Office@asia-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