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片段展示】
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题记
成都双流机场,成都天府广场,成都市双林小学的校门;《双馨娃娃学民乐》校本课程的课堂片段:民族器乐认识课;民乐队比赛表演场景。
(解说词:锦水东岸成华之心,天府丽都双馨学林。这里是教育的圣园,这里是生命的圣地;这里流淌着丝竹之声,这里滋养着中国之魂。
《双馨娃娃学民乐》校本课程是我校民族艺术教育重要的载体之一,孩子们在课内聆听民族民间音乐,认识民族音乐艺术;民乐队的演出已经走出了校门、走进了社区;和美国友好使者的同台演出,让双林小学的民族艺术教育登上了国际舞台。)
尊敬的教育同仁:
大家好!
锦水东岸成华之心,天府丽都双馨学林。
诞生于1988年的成都市双林小学,25年来,学校在努力追求“让双林孩子过一种幸福、愉悦、享受、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凝练出“为人德馨、为学才馨”的双馨文化,铸成了以民族艺术和科创体验为品牌亮点的“双馨教育”。“馨”-----花之香,华之魂,品如玉,质如兰,有形,有神,有韵。
学校把“浸润童心,有声无痕”作为民族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力争通过民族艺术教育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凝聚出中国魂的印迹。
根的深植:25年校本课程实践传承民族艺术
十年磨一剑。20多年来,我校始终以校本课程为抓手,以民族音乐的传承为己任,坚持民乐艺术的教育普及。
早在1988年,我校就开始了“听丝竹之声,育中国之魂”的“每课一曲”校本课程实践。学校收集整理了300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每课五分钟的试唱学唱练习,将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地方音乐、戏曲唱段,做为音乐课基本的素材,信天游、二人转、花儿等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旋律,浸润着幼小的心灵。
经过10年的校本课程实践,我校《小学音乐课“每课一曲”实验》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儿童音乐》。开发了《双馨娃娃学民乐》校本课程,拍摄了60集《中国民族音乐鉴赏儿童电视讲座》,构建了“四三二”课程体系,四是民族器乐曲、民歌、民族歌舞剧音乐和戏曲四种教学内容,三是欣赏、表演与创作三种教学形式,二是短课与常规课两种课型安排。
“每课一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开启了我校民族艺术教育的大门,为我校艺术教育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花的绽放:多学科融合滋润涵养学生艺术心灵
在推进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科融合,让民族音乐教育扩展为民族艺术教育和创新教育。
一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融合。将美术创作与音乐、戏剧等元素紧密联系。二是音乐知识与现代学科相融合。将声音、节奏等知识,贯穿在“大学科”的理念中,推进新课程改革。三是诗歌创作与歌曲创作相融合。师生合作,将学生原创小诗创作成《我爱沙河水》《澳门回家看妈妈》、《我要划船去台湾》等近30首歌曲,在校园广为传唱,不久将正式出版。
20多年来,我校的民族音乐教育已是生机勃勃,成为双林一张金色的名片,先后在成都锦城艺术宫、娇子音乐厅等地举行10多场次艺术专场,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和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演出,获得了良好声誉;民族艺术的种子在“双馨”学园中潜滋暗长,成为双林学子精神丰富、内涵提升最重要的助推器。
我们相信:民族艺术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必将为双馨学子的人格魅力、艺术情操、科学创造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必定会让双馨学子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大放异彩!